汽车电气系统原理与电路分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蓄电池的工作特性

1.蓄电池静止电动势

静止电动势Ej是指蓄电池在静止(不充电也不放电)状态下正负极板之间的电位差。静止电动势的大小取决于极板上活性物质溶解电离达到动态平衡时,在极板单位面积上沉附的Pb4+和e的数量,而这受电解液密度和温度的直接影响。在电解液密度为1.050~1.300g/cm3范围内时,静止电动势Ej与电解液密度及温度的关系可由如下的经验公式表示

Ej=0.84+r25℃

r25℃=rt+0.00075(T-25)

式中 r25℃——温度为25℃时的电解液密度(g/cm3);

rt——实际测得的电解液密度(g/cm3);

T——实际测得的电解液温度(℃)。

可见,充足电的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高,其静止电动势也相对较高。

2.蓄电池内阻

蓄电池内阻包括极板电阻、隔板电阻、电解液电阻和连条电阻等。隔板电阻主要取决于隔板的材料、厚度及多孔性。在通常使用的几种隔板中,微孔塑料隔板的电阻较小。连条的电阻主要与连条的长度有关,穿壁式连条因其长度较短而电阻较小。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隔板和连条的电阻不会改变,极板电阻和电解液电阻则会随蓄电池的放电程度、电解液的温度和密度的不同而改变。

1)极板的电阻。在充足电的状态下,极板的电阻最小,随着蓄电池放电程度的增加,覆盖在极板表面的PbSO4相应增多,极板电阻会随之增大。

2)电解液的电阻。电解液的电阻与其温度和密度有关。温度低或电解液的密度高,电解液的黏度较大,其渗透能力较低,因而其电阻较大。电解液的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因H2SO4的离解度降低而增大电阻。当电解液密度为1.208g/cm3(25℃)时,电解液的离解度最高,其黏度也不大,此时的电阻是最小的。

3.蓄电池的放电特性

蓄电池的放电特性是指以恒定的电流If放电时,蓄电池端电压Uf、电动势E和电解液密度r随放电时间的变化规律。以20h放电率(If=0.05C20)的恒流放电特性曲线如图1-15所示。

图1-15 蓄电池恒流放电特性曲线

放电时,由于蓄电池内阻RO有电压降,因此,蓄电池端电压Uf低于其电动势E,即

Uf=E-IfRO

E=EjE

蓄电池放电时的电化学反应是在极板的孔隙内进行的,蓄电池放电时,电动势E下降ΔE的原因是极板孔隙内的密度低于整个容器中的电解液密度。

名词解释

C20表示蓄电池20h放电率容量,它是指以额定容量的1/20大小的恒定电流持续放电,蓄电池所能放出的电量。蓄电池的额定容量是以C20来标定的。

从蓄电池的恒流放电特性曲线可知,蓄电池在刚开始放电和放电接近终止时,电压迅速下降;而在中间较长的一段时间内,Uf下降则比较缓慢。

开始放电时,Uf迅速下降是因为放电之初极板孔隙内电解液的H2SO4迅速消耗,其密度随之迅速下降(ΔE迅速上升)所致。极板孔隙内外的电解液产生了H2SO4浓度差后,极板孔隙外的H2SO4会向孔隙内渗透,使孔隙内的电解液密度下降与整个容器的电解液密度下降趋于一致(ΔE基本稳定),因而Uf下降比较缓慢。放电接近终止时,电化学反应已经深入极板的内层,加之放电后生成的PbSO4使孔隙变得越来越小,电解液渗透困难,造成极板孔隙内的电解液密度迅速下降(ΔE又迅速上升),从而导致了Uf迅速下降。

1.75V是20h放电率的终止电压,若继续放电则为过度放电,端电压会急剧下降。停止放电后,电解液会向极板内层渗透,使孔隙内外的电解液密度趋于一致,蓄电池单格电池电动势会回升至1.95V的静止电动势(ΔE消失)。

阅读提示

铅酸蓄电池过度放电会导致其极板形成粗晶体硫酸铅,在充电时不易还原成活性物质而使蓄电池容量下降,使用寿命缩短。

在恒电流放电时,每单位时间里H2SO4转变为H2O的数量是一定的,因此,电解液的密度r呈直线下降。一般电解液的密度每下降0.04g/cm3,蓄电池放电大约为额定容量的25%。

从放电特性曲线可知,蓄电池放电终止可由两个参数判断:

1)单格电池电压下降至放电终止电压。

2)电解液密度下降至最小的许可值。

终止电压与放电电流的大小有关,放电电流越大,放电的时间就越短,允许放电的终止电压也越低。放电电流与终止电压的关系见表1-2。

表1-2 放电电流与终止电压的关系

4.蓄电池的充电特性

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是指以恒定的电流IC充电时,蓄电池充电电压UC、电动势E及电解液密度r随充电时间变化的规律。以20h充电率(IC=0.05C20)的恒流充电特性曲线如图1-16所示。

图1-16 蓄电池恒流充电特性曲线

充电电源要克服蓄电池内阻电压降,其充电电压UC需高于蓄电池的电动势E,即

UC=E+ICRO

E=EjE

充电时蓄电池电动势E升高ΔE的原因:一是蓄电池充电时极板孔隙内电解液密度高于容器中的电解液密度;二是充电终期负极板附近集聚的H+所引起的附加电位差。

充电开始时,蓄电池的充电电压UC迅速上升是因为孔隙内进行的电化学反应所生成的H2SO4使孔隙内电解液密度迅速上升(ΔE迅速上升)所至。当极板孔隙内外电解液的H2SO4浓度差产生后,极板孔隙内的H2SO4将向孔隙外扩散,此时,UC是随着整个容器内的电解液密度的缓慢增大而逐渐上升(ΔE基本稳定)。当UC上升至2.4V左右时,电解液开始有气泡冒出,这是极板上的PbSO4基本上已被还原成活性物质、充电电流已开始电解水的标志。继续充电,水的电解速度会不断上升,气泡也逐渐增多,使电解液呈“沸腾”状。由于H+在极板上得到电子变成H2的速度较水的电解慢,因而在接近充足电时,负极板附近会集聚越来越多的H+,使负极板与电解液之间产生一个迅速上升的附加电位差(ΔE迅速上升),从而导致了UC迅速上升。附加电位差最高大约为0.33V,因此,充电电压上升至2.7V后就不再升高。

理论上UC达到2.7V时应终止充电,否则将造成过充电。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在充电电压达到最高电压后继续充电2~3h,以确保蓄电池能完全充足。

由于是恒定电流充电,蓄电池电解液的密度r呈直线上升。

蓄电池充足电的特征是:

1)蓄电池的端电压上升至最大值(单格电池电压为2.7V),且2h内不再变化。

2)电解液的密度上升至最大值,且2h内基本不变。

3)电解液大量冒气泡,呈现“沸腾”状。

阅读提示

铅酸蓄电池过充电所产生的大量气体会在极板孔隙内造成压力,这会加速极板活性物质脱落,导致蓄电池容量下降,使用寿命缩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