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史颂(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在马来群岛历史的相关研究中,《爪哇史颂》占有独特的地位。这部作品产生于爪哇,是对14—15世纪时统治着爪哇及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的满者伯夷帝国最伟大的国王哈奄·武禄(1350—1389年)的诗颂。《爪哇史颂》与《马来纪年》一道,为我们研究这个时代的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爪哇史颂》最早版本存放于印度尼西亚龙目岛马塔兰皇宫,书写于棕榈叶上。1894年荷兰军队入侵时被带回荷兰,由荷兰学者J. L. A. 布兰德斯翻译研究。最初存放于莱顿大学图书馆,后1973年朱莉安娜女王访问印度尼西亚时归还印尼,现存于印度尼西亚国家图书馆。2013年,《爪哇史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志强教授带领学生把《爪哇史颂》翻译成中文的努力是令人称道的,也和该校定位一致——位于中国南方,面向服务东盟。不仅如此,该校肩负让中国(包括华人)了解东南亚的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爪哇史颂》的翻译是一个值得肯定的,顺应潮流的举措。

翻译研究《爪哇史颂》并非易举,从19世纪末布兰德斯时代起学者们开始了对它的研究。作者普腊班扎创作这部作品于1365年,研究这部作品除了要求熟练掌握古爪哇语外,还必须对14—15世纪满者伯夷帝国的时空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全篇九十八章节以格卡温诗体——一种古爪哇语诗体创作而成,对译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爪哇史颂》讲述哈奄·武禄时期满者伯夷帝国的扩张、管理和统治状况。在帝国名相卡查·玛达的辅佐下,王国扩展到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地区。作品专门用一部分的篇幅以歌颂神、歌颂国王开始,反映出王国的政治哲学与佛教–印度教教义紧密相连。与此同时,用大段篇幅描述哈奄·武禄的统治范围及王国领土的延展,并列举了许多地区名字,这详细的情况描述,是在任何文本中从未有过的。

《爪哇史颂》中对于当时满者伯夷王庭中举行的宗教仪式的描述也是一个重要部分。对国王亲自举行的一些古老仪式的详细描述,让我们可以窥见国王虔诚的宗教信仰以及对传统宗教礼仪的维护。通过这些描述,国王的个人特点、性格特征跃然纸上。

很大程度上,《爪哇史颂》的价值还在于对麻喏巴歇帝国统治运行的描述。这是作品另一个重要方面——描述麻喏巴歇的统治之道,让我们对其强盛一时的原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鉴于《爪哇史颂》的贡献和特殊地位,这部作品可以作为东南亚历史研究的重要文本。选择把其翻译成中文可以说是向华语学界介绍东南亚作品迈出的恰如其分的一步。

由刘志强教授和徐明月老师译注的译本,是该部作品的首个中文版本。这部译作对于中国的学者以及想通过该文本研究14—15世纪麻喏巴歇帝国、马六甲帝国鼎盛时期东南亚海岛历史的学者来说,是一部至关重要的作品。

中国学界在很多方面对东南亚古代史的研究由来已久。以北京大学的冯承钧教授(1885—1946年)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翻译开始,冯承钧教授对东南亚相关历史文本的编译解读包括费信的《星槎胜览》和马欢的《瀛涯胜览》。中国另一位著名学者,南洋大学许云樵教授(1905—1981年)继续了这项工作。许云樵教授在把东南亚经典原著介绍给中国读者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译作包括《安南通史》《马来纪年》《占城国译语注》等。

这本译著作为对东南亚历史相关文本,尤其是原始资料翻译注解为中文工作的延续,希望其能在中国学生中教授和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同时推进对东南亚这一领域的历史研究。

随着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日益重要,以及该地区对中国的重要性提升,翻译东南亚名著的工作也变得重要和裨益良多。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宏大构想,尤其是“新海上丝绸之路”构想,体现了与东南亚地区交流的美好愿望以及所做出的努力。这部作品可以看作是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交流的重要部分,也是重塑郑和下西洋所构建的文化之路的重要举措。

黄子坚(Danny Wong Tze Ken)

马来亚大学文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