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中国传统文化历程

中国历史进程(微课)

中国历史悠久,从史前文化、上古传说、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从而形成目前中国特有的哲学文化。

(一)史前文化

历史学家将文字产生以前的文化称为史前文化。中国有多处早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很早就有直立人居住,如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比如,有巢氏时代巢居人居生活方式就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早期,那时期的人类已经可以使用工具搭建简单的“巢居”,早先人们认为中华文化单一起源于黄河流域,但晚近的考古研究证明史前文化范围遍及中国各地,呈现各地并起的现象,并各有其风格。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还有老官台文化和其延续的龙山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辽河中上游流域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四川地区的三星堆文化,等等。这些都属于史前文化。

(二)传说文化

传说时代也称“神话时代”,始于盘古开天辟地,传说盘古可能是早期开辟疆土的领袖;女娲补天造人的神话,则表明女娲可能是教化婚配生育的首领;传说燧人发明钻燧取火,神农开创农业及医药,伏羲教民渔、猎、畜牧,创造八卦、文字:此即三皇。三皇之后的首领有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称为五帝。五帝时期,古黄河水患严重,大禹以疏导之法成功治水,被推为王,由于无确切文字记载,三皇五帝的说法不一。

(三)先秦文化

先秦是中国传统文化由原始文化发展到国家形态文明的时期,先秦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文化影响巨大,先秦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1.夏代文化

夏代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朝代,约公元前2070年至约公元前1600年,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夏代标志着中国古代原始部落社会结束,国家机制形成,中国由此进入一个有国家行政管理的时代。

(1)天文历法。

夏代的天文历法文化比较发达,天干地支的概念出现,相传今天使用的农历又叫夏历或阴历,就来源于夏代。

(2)青铜器出现。

夏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历史上的快速发展时期,《史记·封禅书》有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越绝书》有记载:“禹穴之时,以铜为兵。”偃师二里头遗址青铜铸造作坊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这都证实了我国夏代就已经广泛使用青铜器了。

(3)官制比较完善。

夏代产生了国家形态,国家机构开始建立,行政的执行者——“官”孕育而生,《礼记·名堂位》有记载:“有虞氏官五十,殷二百,周三百。”说明当时官制已相对完善,为后世的官制奠定了基础。

2.商代文化

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最早建都河南商丘,后迁至殷(今河南安阳),所以后世称为“殷商”。

(1)青铜器制造水平达到顶峰。

青铜器的冶炼与制造技术在商代达到顶峰,目前国内很多出土的青铜器都是商代的,最具代表的就是“后母戊”青铜方鼎,其精美程度举世无双。

(2)甲骨文的出现。

19世纪末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陆续发现了10万余片甲骨文,可识别文字达到2 500多个。这些文字都是雕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甲骨文记载着商人占卜的情况,一般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部分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甲骨文是典型的象形文字,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正是由这些象形文字演化发展而来的,因此汉字也是世界上唯一还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性的文字。

(3)儒的出现。

商代祭祀盛行,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平民婚丧嫁娶,人们都要通过祭祀的方法来占卜,以测吉凶。从而出现了一部分掌握祭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被人们称为“术士”或“儒”。“儒”代表着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从此在商代兴起。

3.周代文化

周代,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建都镐,在今陕西西安。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建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阳。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

(1)分封制的出现。

“封建”的意思就是封邦建国,周代君王将土地封赐给有功之臣或后代,以分层管理的形式建立宗法制国家。分封制是周代社会制度的主要形式,分封制的前提是建立分封的规矩,也就是礼法。《周礼》的出现说明中国古代从此步入了有制可依、有章可循的时代。

(2)“子学”的繁荣。

分封制造就了社会多元的发展,同时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子学”的兴起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峰。所谓“诸子之学,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各类学术成就集中呈现的状况,“子学”也成为后世学术活动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这一时期形成了《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墨子》《老子》《庄子》《孟子》等经典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中国这一时期文人的理念,包括人文精神、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忧患意识以及阴阳、有无、道法等范畴。正所谓“诸侯异政,百家异说”,为后世中国精神文化的发展和壮大埋下火种。

(四)两汉经学文化

经书是指经典的著作或宗教典籍,汉代独尊儒术后特指儒家经典学说,《四库全书》经部就收录了众多经学著作。经学产生于西汉,孔子编著《诗》《书》《礼》《易》《乐》《春秋》,后世统称为六经。儒生们以六经为范本学习儒家思想,《乐》后失传,遂称为“五经”。

汉武帝继位后,为适应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使其成为官方认可的统治思想。

(五)魏晋玄学文化

玄学是汉末魏晋时期至宋朝中叶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哲学思潮。《老子》中有一句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后玄学成为魏晋时期的学术主流。

在东汉末年经学衰落之际,玄学出现,推崇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探讨本末有无,即宇宙的本体问题。玄学大体上分为三派:以何晏、王弼等为代表的玄理派,以王衍为代表的清谈派,以嵇康、阮籍等“七贤”为代表的狂放派。玄学思潮开创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新时期,其核心内容涉及哲学上的各个领域,如本体论、知识论、语言哲学、伦理学、美学等。

(六)隋唐佛学文化

佛教源于印度,两汉时期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传播,在隋唐时期得到空前发展。佛教经过漫长的传入、传播,逐渐中国化,唐朝的六祖慧能创造禅宗之后,标志着佛教已经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了。

史书记载,隋代佛教寺院达四五千所,到唐代寺院更是增到四万多所,随着佛教的兴盛,人们还开凿了石窟,最具代表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和洛阳龙门石窟。佛教在唐朝也形成了众多的佛教宗派,如华严宗、禅宗、密宗、净土宗等。

(七)宋明理学文化

理学是中国古代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的天理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论。

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产物,是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思想体系。具有代表性的理学家如下:

周敦颐,宋明理学之鼻祖,为宋明理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为程颢、程颐的老师,其对朱熹的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程颢和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这里的“天理”是指封建的等级秩序和道德规范,或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并主张先理后物,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物皆有理,把知识、道理、天理联系起来。

朱熹,为集理学之大成者,主张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出通过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的修养(“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朱熹明确提出主客体对立的心物范畴,强调以吾心之知去认识事物之理的“主宾之辨”。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但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和生活。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日本、朝鲜和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宋时期理学发展到心学,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核心命题是“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世界的本源是心。他的名言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王守仁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八)明清实学文化

晚明实学思潮使得这个时期的学术文化具有蓬勃生机,而且以强大的生命力延续到清初,更发展出博学派、经史派等流派,其多重视实用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晚明时期,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医学、声律学等诸多学科以及机械、冶金、农业、水利、等技术分支都展开了大规模的科学总结和创新。

清代中叶之后,由于经济的繁荣及文字狱的压迫,考据学大兴。在文献学方面,有集全国之力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启蒙实学,是指从明中叶至晚清时期,随着西学的大量输入,出现的一股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意识形态,它既表现为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另一种性质的经世之学,又表现为在哲学与文艺领域的某些启蒙思想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