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
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都有内在的逻辑和发展路径,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与传承的结果。我们一起在这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探寻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民族之根,发现自己的民族之魂。
(一)中国传统文化根植的地理环境
文化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从而显示出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所处的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它的社会组织形态。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文化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自然条件成就不同的文化。这些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
1.中国幅员辽阔,具有回旋余地较大的地理环境
文化起源(微课)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领土面积辽阔广大,疆域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对文化的延续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2.中国纬度跨度较大,具有丰富多变的气候条件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各类地形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比例是:山地33.3%,高原26%,盆地18.8%,平原12%,丘陵9.9%。地势自西而东构成三级阶梯:西部有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海拔多在4 000米以上,由极高山和高原面组成,有“世界屋脊”之称,是第一级阶梯,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为界;青藏高原以东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之间为第二阶梯,海拔为1 000~2 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中国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第三阶梯。
中国复杂的地形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多样。秦国有虎狼之喻,荆楚有披发左衽之风,鲁宋有礼乐之俗,等等。因此,长江流域、山东半岛、四川盆地和岭南地区都形成了不同特征的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地域辽阔,跨纬度大,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的界线,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使中国的农业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稳定延续的特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发展的重中之重。
3.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具有天然屏障
中国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南走向,西北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西南有喜马拉雅山,将中国内陆环抱其中;北有西伯利亚高原;东北有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东南临太平洋沿岸。在交通工具不发达的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从物理上隔绝了外来者。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外部世界很难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不仅我们很难出去,外面的也很难进来。丝绸之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中国古代通向外面的极少数通道之一,并且从这个通道上来的外人毕竟还是少数,外来民族的侵犯也由于自然屏障的作用而很难奏效。所以,中国文化没有遭遇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厄运。这从客观上保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环境
1.农耕型经济社会环境
人类文化大致分为游牧、农耕、商业三种类型。游牧型和商业型文化源自内部资源供给不足,向外满足需求,文化特性一般伴有侵略性。农耕型文化基本上是实现自给自足,文化特性相对比较平和。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主体是农耕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为主的经济形式。中国地处于东亚大陆,幅员辽阔,其自身的地理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得天独厚的气象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模式。中国文化中的务实、中庸、尚农重农、知足常乐等思想都是与这种农业经济背景相辅相成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下,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产物。
2.宗法制伦理社会环境
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的一种制度。中国的古代社会制度结构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征,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系统,二是以君主为核心的专制主义统治。中国的伦理社会环境主要体现在宗法制家天下和君主专制制度上,而君主专制的统治,同样也依附在贵族门阀的宗法制之上,宗法制家天下的特征催生了中国文化中浓厚的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