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列宁的科技观思想及其相关论述
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领袖人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实际,结合布尔什维克党开展科技工作的具体实践,积极探索科学技术工作的内在规律,提出了一套适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思想。
(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技术称作一种“新生力量”,列宁也同样从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中敏锐地发现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首先,科学技术催生产业变革,使其发生质的飞跃。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所支配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没有一个不曾发生这样完全的技术改革。”1904年,列宁在摘录《手工劳动和机器劳动》时写道:“为了十分准确地比较各种生产系统的技术水平,必须按照工序加以分解。这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如采用在农业上收获该有多大。”其次,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1918年,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着重谈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最新技术来开采这些天然富源,就能造成生产力空前发展的基础”,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大工业的物质基础。最后,新科技革命为新的生产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生产力基础。列宁指出:“科学和技术每前进一步,都必不可避免地、毫不留情地破坏资本主义社会内的小生产的基础。”科技进步之所以能够重塑生产关系,其根源在于科学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并且这种生产力的威力足以引发“资本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中的一次巨大的技术革命”。
(二)科学技术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物质保证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境况是极其艰难的。首先是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派的叛乱,使“社会主义祖国处于危机之中”。列宁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的思想。他认为,资本主义对封建主义的代替正是建立在科技革命的基础上的,同样,新的技术革命又会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替代。为了捍卫新生的人民政权,列宁反复强调,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现代最新科学的成就基础之上尽快恢复工业和农业。之所以强调“科学技术基础”,是因为科学技术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条件,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根本任务之一,因为不这样就不可能最终地过渡到共产主义”。至于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做法,列宁主要强调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要发展混合所有制,要学会做商业,要发挥市场、货币和价值规律的作用,要敢于、善于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等等。
(三)综合技术教育是改革旧教育、发展无产阶级教育的重要方面
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苏俄专业技术人员奇缺的现实,列宁提出要改革旧教育,发展无产阶级教育,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生产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列宁多次强调,我们要发展我们无产阶级的教育,这也是资产阶级所做不到的。我国无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力量。职业技术教育与生产联系最为紧密,这是在为社会主义培养最一线的技术人员。一方面,列宁制订了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把实施综合技术教育作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措施之一。1919年,列宁把1903年旧党纲中“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一律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改为“对未满十六岁的男女儿童一律实行免费的义务的普通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熟悉各主要生产部门)”。另一方面,列宁认为要避免综合技术教育过程中的两种错误倾向。1920年,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提出恢复和改造国民经济、制订电气化计划,列宁把实施以电气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技术教育,作为一项迫切的任务。他批评了苏联当时存在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认为经济困难,缺乏条件,采取拖延态度;另一种是用单一的职业技术教育代替综合技术教育,使学校过早专业化。他明确指出:“根据马克思,根据我们俄国共产党的党纲”“把立即向综合技术教育过渡,或者确切些说,立即采取许多马上就能做到的走向综合技术教育的步骤,规定为必须绝对执行的任务”。也就是说,用“规范化的演进步骤”替代“急促式的一蹴而就”,将过程化思维引入综合技术教育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