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体是运动的
在哲学的最早期,古人认为天上的恒星是固定不动的,它们位居世界的最高部分。在恒星之下,行星群绕着太阳周而复始运行。地球,作为行星之一,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与此同时,地球的日夜运动,揭示出地球有自己的轴。太阳位于宇宙中心,是“公共的火焰”,温暖整个宇宙。
这不仅是菲洛劳斯的思想。萨莫斯岛上的阿利斯塔克,盛年的柏拉图,以及一整个毕达哥拉斯学派,亦是此思想。这也是阿那克西曼德(希腊哲人阿那克西曼德,生物学家,地理学家,天文学家,绘制过世界地图)的思想。古罗马的贤王,努玛·彭皮留斯,建造了圆形的寺庙,在其中心点燃一堆永不熄灭的火焰,以此象征太阳为中心的世界,并供奉罗马女神维斯塔。
一开始,埃及人就观察过天空。或许从那时开始,哲学便从埃及传遍世界,流行于各国。与埃及人相邻的古希腊人——一个喜爱研究哲学胜过研究“自然”的民族,正是由此首创了他们最初也是最完美的哲学。在供奉维斯塔的典礼中,我们依然能感觉到何为古代的“希腊人”的精神。他们以宗教仪式和象征文学的形式,表达了他们的神秘主义、他们的哲学。他们关于事物的看法高于一般的思维方式。
无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时期前后,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以及其他人,提出了地球作为中心,行星绕此中心向西旋转运行的学说,这些行星有的运行较快,有的运行较慢。
天体是自由运行的,不受阻力影响。前文提到的两派学说均持此观点。至于“天体具有实体轨道”的设想,则产生较晚,是后来的事。由欧多克索斯、卡利普斯、亚里士多德提出。其时,古埃及哲学已开始衰退,被古希腊哲学代替。
可是,彗星却是个例外,彗星现象不能用当时的轨道学说解释。迦勒底人,那个时代最博学的天文学家们,认为彗星(在此之前,彗星被普遍认为属于行星),是特别的行星。它们沿偏心轨道而行,当其公转一周,并下降至其轨道的较低部分时,才会被人们观察到。
彗核喷射
本图描绘的是彗核喷出气体射流和尘埃的情景。抛离彗星的气体被太阳风吹到了后面。
当“实体轨道”的假说流行时,学者们必然得出这样的结论:彗星应位于月球之下的空间中。所以,当后来天文学家观测到彗星位于它们古时所处的较高位置时,就必须把“实体轨道”这一累赘的假说从天体空间中清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