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2021年5月31日,随着国家放开三胎政策,“生孩子”和“养孩子”这两个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更高程度的关注。对于父母们来说,生和养,可能养的任务更艰巨。毕竟,生孩子只要十月怀胎就可以了,而养育则是一个缓慢的、熬心费力的过程;不仅要耗费很长的时间,更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将来才能健康快乐有出息。养不好孩子,不仅耽误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影响自己后半生的幸福指数。
我的处女作《好好过日子》出版之后,不少读者和我沟通时说,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过好日子的前提就是在养孩子这件事情上不闹心。这话很实在、很有道理。该书出版后,因为有意于本书的写作,我更深入地调查研究与养育孩子相关的信息。近看之下,更加发现有关孩子养育牵涉的各种家庭、社会问题相当多,能生孩子还真的不等于自然而然就会养孩子。很多人都是在真正成为父母那一刻才愕然发现,原来我们并不比当年自己的父母更懂得教育,甚至我们依然在不知不觉中延续自己不喜欢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例如,没有耐心,对孩子大吼大叫;给孩子报过多的兴趣班,总担心孩子在任何方面落后于人;依然用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方法给孩子灌输知识……我看着身边不少为人父母的朋友在付出了诸多辛苦后,依然常常对养育下一代中存在的问题感到茫然、屡遭挫折,仿佛是被这个时代里倾泻而下的洪流裹挟一般,状况一个接一个无法停止。
因此,我决定要把“好好”系列继续写下去,这次就要专门写一本有关养育孩子的书,总结我的所失所得和思考,与朋友们共勉。就这样,经过接近一年的筹备、8个月的写作,20万字的《好好养孩子》原稿完成了!
如果说,过去我们读育儿的书籍就像是给自己上一堂课,那么,我希望手捧这本书的您觉得,此刻,我们更像是朋友间一次轻松的促膝对谈。而我只是分享我对孩子们的爱,以及一些我在教养之路上的真心话。此外,这本书中更多的是我对自己10多年来养育儿女体悟的总结:从主观制订培养计划到不断修正教育策略,我和先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断磨合、碰撞。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争执和辩论过,也因教育客观环境彷徨迷茫过。后来,我想起苏格拉底说过一句话:“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最终,我们决定坚定初衷:以“全人素质教育”为养育方向,以打造生存能力、生活能力为基础,以让孩子有抗压、自省、自救等最基本的社会生存所需的心理素质为养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让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给予艺术和生活情趣的启蒙,开阔视野、创新思维,体验不同环境中不同的角色,以增强孩子自身学习、发展的内驱力。
经过十几年的育儿实践,我最深的感触是:我们之所以会觉得养孩子太累,主要是因为急于求成。就家庭层面来说,孩子的养育要纵横几十年才能看出成效。孩子早期的身心成长,中期的学业、事业发展,后期的社会角色担当,无一不体现孩子在原生家庭受到的感染和熏陶,原生家庭的影响力常常超过孩子所有成长阶段学校对他们的作用力,这一点不容忽视。可原生家庭的作用力应当如何分布?在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父母如何介入?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力在不同阶段用几分合适?过度关注与缺乏陪伴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按计划方案像造螺丝钉那样养育孩子问题会出在哪里?……这些问题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一对父母会做得毫厘不差。
我的原生家庭是五口之家,我上面有哥哥还有姐姐,父母从事的是教育工作。作为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总难以避免对孩子的成长指点筹划。多子女家庭都面临一个教育规划问题,而我父母起初对我们三兄妹就有他们自认为很清晰的规划:哥哥文学底子好,就好好念书子承父业,将来从事文学或教育工作;姐姐从小机灵,学业在我和哥哥之上,将来就考所好大学光耀门楣;而我作为家里老幺,在学业上看不出有什么“惊喜”,于是父母决定把我留在身边发挥“小棉袄”的功能。
一切都计划得那么完美,可如今再看:哥哥并没有子承父业做文化教育工作,而是从商;姐姐最终也没有考上父母心仪的大学,而是远离家乡自己去创业;我这个“小棉袄”最终也没能发挥功能,反而在离家最远的北方生活。我们三兄妹貌似完全偏离了父母当年煞费苦心计划好的轨道。可终其结果来看,如今我们三兄妹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都在自己的事业和家业上走出了一条自创、自认的通向幸福之路。
经常有朋友问我:
我们对不同阶段事业发展和家庭管理的能力是从哪里来的呢?
我们的婚姻观是怎么形成的?
面对人生变故和发展危机,我们的应变能力、自立能力又是怎么形成的?
其实,我们的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深受父母的影响。就我个人而言,在那个物质匮乏、娱乐贫瘠的年代,父母营造的温馨的家庭文化氛围和家庭生活方式就当时而言是颇为超前的。它帮助我们形成发展事业、经营婚姻、管理家庭、应变、自立的能力,不少规则和方法在我们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依然受用。
回忆我们三兄妹的成长过程,我发现,我的父母养育我们可以说是不急不躁的,没有现在普遍可见的焦虑,也没有给我们硬性设定特别“高大上”的目标,对我们的期待和要求也不局限在学习上。他们是要把我们培养成自立自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如今我们三兄妹在3座不同的城市,踏踏实实过着我们心目中认为很不错的日子。其实,可以说,我父母的教育终极目标已基本达成。
而现在的我们要如何养育孩子,当然需要研究、关注时代背景下的各种新课题。“双减”后如何制定教育策略?如何远离“内卷”?如何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各种新问题不一而足,它们反映了当下这个时代的教育环境和特点。我谨以此书抛砖引玉,希望给“养孩子”这个朴素而永恒的社会话题带来一抹色彩和一段韵律。您翻阅本书,就当多了一份不曾谋面的朋友的分享。多年来,我在儿童教育领域不断钻研,至今依然是个孜孜以求的研究者。若是您发现我的分享和领悟能与您养育孩子的思想碰撞出一些火花,那将是我极大的荣幸。
时间虽如流沙般从指缝中溜走,我对孩子的爱却更加浓烈,在我创作本书的8个月以来,两个孩子仿佛又长大了许多。我深深怀念那些晨起用音乐唤醒孩子的日子,怀念那些稍纵即逝的精油推拿的亲子时光,怀念每一顿惬意的早餐和有仪式感的家庭沟通会,以及无数个和他们在一起的家庭节日聚会。看着他们从嗷嗷待哺的婴儿成长为窈窕淑女和生气蓬勃的少年,我想我是多么幸运。从他们出生时我就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好好养育和陪伴他们。一路走来,我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养育方式。那些陪伴的时光不只是惠及他们,更让我的生活有了金子般闪亮的光芒。
原来,养育孩子从来都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人生乐事。扎克伯格说:“愿你成长的世界,好过我们今天的世界。”而我要说的是,生了孩子,就要好好养育,这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最好的成长,不是你已长大,我还未老,而是作为父母,我们有幸与孩子一起慢慢长大!
曹马培昕
2022年4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