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心理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你是沉默的大多数吗?
去个性化理论

根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韩国90%以上的中学生都拥有智能手机,好像拥有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整个世界。但是,与此同时,互联网带来的副作用也不容忽视,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恶意评论。各类公众人物因为毫无根据的谣言、无差别的辱骂和诽谤性评论等网络暴力而承受着极大的痛苦。

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会采取什么行动?

如果保证在线匿名,那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负面评论或恶意评论会不会增加呢?荷兰心理学家汤姆·波斯特梅斯(Tom Postmes)和瓦·拉塞尔·斯皮尔斯(War Russell Spears)在去个性化理论中提出,如果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就不需要在意别人的想法,这会导致违反社会规范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犯罪心理学家安德鲁·希尔克(Andrew Silke)的研究表明,戴着面具掩盖身份的人更有可能发生破坏公共财产或威胁他人安全的行为。希尔克分析了500名在北爱尔兰有暴力罪行的罪犯,他发现犯罪时戴口罩伪装的206人更具攻击性和破坏性。相比之下,无伪装的罪犯有16%对受害者造成严重伤害,而伪装的罪犯有24%对受害者施加了严重伤害。罪犯越是确信身份不会暴露,就越容易采取攻击性的行动。

这在相反的情况下也适用。当人们不认识对方的名字或不知道对方的身份时,更有可能表现出攻击性。斯坦福大学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通过实验证明,当受害者的名字已知或未知时,施暴者所表现出的暴力程度是不同的。这就是恶意和虚假评论在网上逐渐增多的原因。

恶评对社会的影响

韩国忠南大学心理学教授全祐永研究组做了一项关于“网络评论对评定政客有何影响”的实验。实验组向177名实验参与者提供了“议员×××”的基本信息(如出生日期、身高、体重等),并展示了互联网上对该政客发表的正面评论及负面评论。实际上,这是对假议员的假想回帖。

但是结果是惊人的。不管评论是否妥当,当看到正面评论时,人们就会对其形成正面印象;当看到负面评论时,人们就会对其产生负面印象。特别是看到负面评论的实验参加者表示:“不会给那个议员投票。”在分析事实的真伪之前,负面评论对人们的选择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这些恶意评论和虚假评论为何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德国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zabeth Noelle Neumann)指出,这时会出现“沉默的螺旋”。当人们看到自己的观点受到大家的支持时,人们就会认定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相反,人们发现没人赞同自己的观点,甚至遭受到抨击时,就会选择沉黙。所以恶意评论和虚假评论会越聚越多,影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