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凤栖今昔 散文
二、人物
凤凰是一种吉祥的大鸟,传说中的大鸟可能就是凤凰。神话总归是神话,但是也代表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墙上王旗变幻,走马灯似的来凤栖赴任的官员谁也没有改变凤栖的现状,凤凰栖居过的地方依然贫困,老百姓依然在贫困线上挣扎。凤栖县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姚苌、董彩凤、刘琦、李花操等一些知名人物,他们改变的只是自己的命运,老百姓的苦日子没有改变。
外国人给中国带来了物质文明和不一样的生活理念,同时也带来了战争和鸦片。国家的命运和老百姓的命运息息相关,凤栖的近代史也是一部发展史,出现了一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改变了凤栖人的命运,凤栖人不会忘记他们。
屈克胜老先生是于右任的挚友,出生于凤栖镇东关村,曾经担任过国民党南京参议院参议员,县博物馆保存的于右任老先生的真迹手书《千字文》就是屈克胜老先生捐献。我们洛川书法泰斗郭亚民(已故)是屈克胜老先生的女婿,九十三岁高龄的知名书法家屈旭初是屈克胜老先生的侄子。
屈克胜老先生一生酷爱书法和收藏,告老还乡时一辆牛车上拉着老先生收藏的古董和字画。可惜侄孙屈运来(小名毛子)担心自己身受牵连,将老先生保存的文物字画付之一炬。
在凤栖,屈伸(小名屈动子)的名字家喻户晓,因为在引进苹果的过程中,屈伸功不可没,也可以这么说,屈伸和李新安改变了凤栖人的种植习惯,改革开放后凤栖的苹果迅猛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屈伸生于一九零五年,一九二二年受其父屈植卿(开明绅士、曾经担任富县县长)委托,专程到西安省政府去状告洛川驻军营长洪某祸国殃民、草菅人命的恶劣罪行,十七岁地屈伸不畏官、不惧权,迫使时任SX省长刘振华将洪某撤职查办、就地处死。
一九二六年,二十一岁的屈伸在国民军里担任连长,逐步升职为营长、团长、少将处长。抗战时期屈伸驻军河南灵宝,担任师政治部主任兼副师长。
屈伸反对内战,坚持抗日。抗战期间屈伸曾经接受阎锡山指派,前往延安跟八路军联系。
一九四二年屈伸回洛川省亲时,跟专员徐正东一起,创建了洛川中学。屈伸还自费组织了地质勘探队,在当年的西沟勘探煤矿,屈伸还计划在洛川兴办造纸厂,倾向于实业救国。
屈伸目睹了抗战时期家乡父老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同时也厌倦了尔虞我诈、自欺欺人的军旅生涯,决心为家乡人民办一点实事。在河南驻军期间亲自考察了灵宝的苹果园,感觉到苹果耐寒,适宜于北方大部分地区栽培,于是下决心把灵宝苹果引进洛川,为家乡父老干一点实事。
苹果树引进洛川,在当年是一件新生事物,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绝不是孤立的事件。一九四五年,屈伸曾经带回洛川一些苹果树苗(具体数目不详),并且在南十字街头支一张桌子,现身说法,宣传栽植苹果树可以改变洛川单一经济的局面,帮助老百姓脱贫。在苹果树引进洛川的过程中,屈伸功不可没。
今年是李新安的百岁冥诞。一九一九年李新安出生在阿寺村一家农民的土炕上,两岁丧母,一九二六年,李新安七岁时被父亲送往本村私塾读书。由于家境贫寒,念书时断断续续,一九三三年父亲去世,十四岁的李新安被迫辍学,给人家放牛。
一九三六年,十七岁的李新安被国民党抽了壮丁。一九三八年伙同一起当兵的乡党从部队逃跑回到洛川,一九四零年、一九四二年分别在永乡中山完小(小学)、槐柏小学读完高小课程。
一九四三年,当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新安从家里出走,前往河南灵宝,去找时任国民党师政治部主任、副师长的姑父屈伸(屈动之),主要目的是寻找一条生活出路。李新安从家里出走时已经结婚,而且有了孩子。如果生活稍能维持,谁也不愿意离乡背井,千里路上去投亲,那是一段辛酸的历史,内中的凄苦自不待言,李新安几乎是沿路乞讨,好容易来到河南灵宝。屈伸灵机一动,随机把李新安派往灵宝苹果园学习苹果树栽培技术。李新安从此和苹果树结下了不解之缘,为洛川苹果的引进和发展贡献了一生。
李新安在灵宝给一家地主在果园干活,很快地喜欢上了务做苹果园,身上经常装一个笔记本,详细记录了苹果树从育苗、剪枝、喷药、施肥、到结果的全过程。主家看李新安吃苦耐劳,悉心向李新安传授苹果培植技术。李新安利用劳动的间隙自费租了四亩五分土地,栽植了三千余颗林锦树苗(苹果树的母本,可以嫁接苹果树苗),打算全部嫁接成苹果树苗以后全部运回洛川。
李新安最初没有什么理想,只是想摆脱困苦的生活现状,想让日子过得有点起色。李新安从进入苹果园的第一天起,就爱上了果园,那种爱,是一种朴素的感情,不带任何色彩。
李新安的身上有一种敢为人先、锲而不舍的吃苦精神,这是中国农民的本质,无论遇到多大的挫折,总要想办法把这件事干成。从灵宝到洛川,一千多里路,为了把苹果引进洛川,李新安曾经不止一次地用双脚往返洛川和灵宝,那需要耐力,需要信念,包含着希望、期待。付出也是一种享受,假如没有信念支撑,李新安不可能走完这段路程。李新安是洛川的一个符号,李新安身上有兵马俑后代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阿寺村老一辈人的说法,李新安的性格有些怪异。正是这种怪异的性格,造就了李新安本人。
公元一九四七年,李新安在河南灵宝雇了一条毛驴,把自己亲自培植的苹果树苗挑选了二百棵,驮在毛驴背上,晓行夜宿,不远千里,回到洛川,开始了漫长的、坎坷的、充满戏剧性的、艰辛的苹果树在黄土高原扎根、发展过程。
洛川苹果树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李新安在阿寺村的土地上栽植了六亩七分地的苹果树,他的叔叔就对李新安提出质疑:“你栽那些哭丧棒棒子作甚?”几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并且有了收益,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苹果能给洛川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李新安的人生充满坎坷,在计划经济年代,李新安的行为受到质疑,有一段时间阿寺村生产队长甚至不准李新安进苹果园,一九八二年,李新安被选为SX省政协委员,一九八三年,李新安因胆结石离世,终年六十三岁。
李新安走了,留给人们思考,假如不是一贫如洗,胆结石能够得到及时治疗,李新安也许能够长寿。人们对李新安精神的认识,是在洛川大面积发展苹果园以后。李新安来不及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带着遗憾、走得匆匆,为了纪念李新安,县政府在凤栖修建了新安广场,新安广场是凤栖人休闲娱乐的场所,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同时,不会忘记李新安,不会忘记那个锲而不舍,为引进和发展苹果奋斗了一生的老人。
洛川苹果的引进和发展,一些基层领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城关的王贵祥(时任城关大队大队长)、王福合(时任城关大队支部书记),他们二人认定了发展苹果园是一条带领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在西沟畔的茆盖上和西沟坡率先发展苹果种植,形成了二百亩地的苹果园面积,在以粮为纲的计划经济年代,尽管县级领导一再强调苹果园不能跟粮食争地,王贵祥和王福合冒着被撤职的风险,力排众议,逆风而上,使当年城关大队两千多口人受益,凤栖镇城关大队苹果园成为洛川的一块招牌。
当年后子头公社的老百姓一提起他们的公社书记车保成,无不从心眼里由衷地佩服,后子头公社芦白(村名)园林场倾注了车书记的全部心血,每天早晨都能看见车书记骑一辆破自行车,从后子头公社的大院出发,前往芦白,精心布局、规划园林场的规模、面积,跟园林场的农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后来芦白园林场发展为延安地区园艺站,成为黄土高原的一颗明珠。
另外还有杨舒尧彐的吕自强、槐北的路张定,这两个人一个是屈伸的女婿,一个是李新安的亲家,他们曾经共同在河南灵宝的苹果园干活,中途由于其他原因,二人回家较早,惟有李新安坚持到底,但是他们对发展洛川苹果园依然充满热情,是李新安的坚定支持者和实践者。杨舒的青(青牛)尧(尧彐)果园和槐北苹果园都是洛川最早的苹果园,在一个劳动日工值只有一毛多钱的人民公社化时期,阿寺村、城关大队、青尧、槐北,这四家洛川最大的苹果园引领了洛川苹果的发展。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利益,当年以上四个大队劳动日工值都达到一块钱以上,对于当年的农民来说收入相当可观。
洛川这块土地曾经出现过诸多历史名人,在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以上的人物都跟苹果有关,因为苹果改变了洛川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