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调研,如何写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在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之后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全党利用各种调研手段深入群众开展调研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熟悉中共党史的人都知道,调查研究在我党历史上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我党干部接触群众、了解群众疾苦、把握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上一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发生在1941年8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专门起草了《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指出系统周密的调查是政治决策的基础,倡导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克服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病。当时中央设置了调查研究局,组织各种调查团开展调研活动,编写调研教材,普及调研技能。

从学科角度来说,调查研究是社会学的看家本领。我从199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时起,就接受了大量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训练。大学期间,我不但学习了高等数学、统计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众多课程,也参加了几个项目的实地调研实践。本科毕业后,我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师从当时正调到清华大学工作的恩师李强教授,做了不少调研项目。硕士毕业后,我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攻读博士学位。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学习比较注重定量研究方法的训练,必须修完与社会学理论课程同等分量的四门定量分析课程。同时,出于对量化和统计模型的兴趣,我在读博期间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攻读斯坦福大学统计学系硕士学位。这些训练给我打下了较好地进行量化实证研究的基础。博士毕业后,我到大学做老师至今十余年,从事社会调查、社会统计学和大数据分析的相关教学工作,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和企业委托的各类项目20多个,带领学生团队完成了一个个重要的研究报告,其中部分报告得到中央机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的高度评价。虽不敢称是调研方面的专家,但也算在调研工作和撰写调研报告方面具有比较丰富的经验。

回想起自己学生时代的调研经历,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其中的一些有趣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我第一次正式参加社会调研是大学三年级时去山西阳泉,具体调研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每天调研之余和同学一起生活的场景。到研究生阶段,其中一个项目好像是受团中央委托到河南确山某个小学评估“古诗文诵读”方面的成果,当我孤身到达那个小学门口时,只见一二十位小学生笔直地站成两排,夹道欢迎,给我敬礼和送花,让当时还只是硕士的我受宠若惊。另一个项目是当时水利部委托的“水资源补偿与恢复机制研究”。当时读硕士的我和一位博士师兄被安排到宁夏银川去调研水资源使用情况,一出银川火车站,就看到地方水利部门的同志打着“欢迎清华大学教授考察调研”的醒目横幅来接待我们,让当时还是学生的我们享受了一次“清华大学教授”的礼遇。我记得当时用的是问卷调查。我们做了随机抽样,抽中了一户离市区很远的农民家庭。我辗转了几次公交车还是到不了他家,最后我应该是坐着三轮车找到他家的。有没有完成最后的访问记不清了,我的脑海中只留下在一望无际、渺无人烟、植被稀疏的西北大地上坐着三轮车行驶的那种苍茫印记。

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实证社会科学的流行方法和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的学习和学术工作经历就映射了这种变化。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本科和硕士期间,我学会了使用SPSS和SAS这两个统计软件来做列联表分析、路径分析(path analysis)、简单的线性回归。在国外读博士和硕士期间,我又学会了使用Stata、R、Pajek、UCINET等统计软件做各种回归模型、事件史模型、时间序列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等。博士毕业后,我在工作期间发现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领域尤其注重因果推断,促使我将工具变量等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如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又跟着尝试使用Python等软件来抓取数据,探索定量实证研究的新范式,将统计学习中的预测模型和传统的回归分析相结合。尽管我的学术训练和经历更多是基于定量的实证研究,但我认为基于观察和深入访谈的定性实证研究也同等重要。正像我们在本书中所讨论的,定性和定量调研方法各有各的优势及劣势,一个是“解剖麻雀式”力求细致入微地了解过程细节,一个是“望远镜式”试图找出趋势和关系,只有点面结合才能把事物和现象研究得全面而透彻。

本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合作努力的成果,从内容酝酿到目录确定,到最后的撰写,都是我和学生团队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完成的。其间,出版社编辑也提出了不少很好的修改意见,我们都一并融入本书中。本书的定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而是面向大众的科普类图书。因此,本书对调研、写报告的方法和程序介绍得多一些,对调研、写报告的原则与方法论涉及较少。

本书第1章至第5章主要讲述目标、计划制定,以及调研常用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第6章至第8章讲述调研报告的立意、基本结构,以及不同类型的调研报告如何撰写。第1章是导论,简要介绍了社会调研的历史、种类、程序和功能,以及调研报告的形式特点。第2章介绍了调研方案的具体规划和执行过程。第3章具体介绍了定性调研的一些常用方法。第4章具体介绍了定量调研的几种方法。第5章介绍了定性和定量调研结束之后的资料整理与分类过程。第6章介绍了调研报告的立意布局策略。第7章介绍了调研报告的基本结构和撰写方式。第8章介绍了不同类型调研报告的写作方式。因此,全书的内容基本是按照总—分的结构,从调研酝酿、计划、开展、资料加工到报告撰写的整个流程层层递进展开的。

本书的具体分工如下:第1章由我撰写,第2章由王安磊(硕士)撰写,第3章由黄慧(在读博士)撰写,第4章由赵青矣(在读博士)撰写,第5章由董寅茜(在读博士)撰写,第6章和第7章由孙枭雄(在站博士后)撰写,第8章由徐有彬(博士)撰写。除了撰写第1章以外,我对其他各章都做了修改或提出了修改意见,赵青矣帮助修改了第2章,王越(在站博士后)帮助修改了第8章。参与附录中三篇调研报告撰写的学生还有柳建坤(博士,目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张燊(在站博士后)、方一昕(在读硕士)、吕淑敏(硕士)。最后,我又在所有人员工作的基础上做了统稿工作。

扫码阅读附录

参与撰写本书的学生基本都是我指导的社会学专业的博士后和研究生,他们过去几年都或多或少参与过或正在参与我主持的大大小小的调研项目,都有丰富的社会调查、定性和定量研究、撰写调研报告的经验。因此,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们也分享了过去调研过程的一些经验和案例,同时把自己过去所做的三篇调研报告(分别作为政府类、企业类和学术类调研报告的范例)作为附录供大家参考。这些报告都是我实际承担完成的调研项目的成果,得到过中央和政府部门、委托企业的肯定或赞扬。因此,本书也算是我和研究团队对过去多年调研工作的一个小小总结吧,感谢我的学生对本书做出的贡献!

调查研究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治学态度。我的恩师李强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实证研究,至今仍然亲自入户调研。我的博士导师安德鲁·华尔德(Andrew Walder)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在对我国内地到香港的80位居民经过累计232次、532小时访谈的基础上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还有周雪光教授每年抽出时间到北方农村待上几个月,进行实地调研。导师们立足于实地调研的一手资料,以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也始终鞭策我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自己的调查研究和学术工作。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我知道在调研和实证研究的道路上永无止境,但我始终会秉持脚踏实地、实证研究以求改良之策的初心而继续前行。期冀本书能为那些希望通过社会调研把握我国现实,并寻求社会问题解决之道的同行们提供一点帮助。因成书时间较短,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如有纰漏,恳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何晓斌

2023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