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家庭规则篇

孩子凭什么“听话”?

场景

孩子小时候很听话,随着年龄增长,开始变得不听话,青春期表现尤为明显。那么,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听话背后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目标绝不是把孩子驯养成自己眼中的“乖孩子”,养出一个“无脑服从”的孩子。孩子表面上的顺从,是在发现自己无力抵抗大人时的“不得已而为之”,与真的认同道理而产生的自主行为完全是两回事。

误区:孩子听话,就是认同父母

对孩子来说,听话本应该是一个特别正向的鼓励,但由于家长并不了解孩子听话背后的真相,所以常常被听话的假象所“欺骗”,认为孩子听话就是认同自己的教导。如此一来,父母就看不见孩子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而孩子表现出来的听话也只是折射了父母的“理想自我”。

我们都希望培养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听话孩子。很多孩子,明明小时候很听话,但是到青春期又不听话了,这种变化让家长感到很困惑。实际上,听话很多时候只是表象。孩子年幼时所表现出的听话,往往是出于对家长情感上的依恋和“权威身份”的畏惧。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在人格和思想上逐渐独立,于是不听话的情况越来越多。

我通过研究我过去大量的咨询案例发现,孩子听话本质上分为三种情况。年龄段不同,听话的原因、层次也就不同。只有充分了解背后的逻辑,父母才能正确执行“听话权”。

养育规则:
幼儿阶段(0~6岁):因“爱父母”而听话

在学龄前阶段,孩子对父母的爱是真正意义上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强烈。

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爱父母,才选择听话。

别不信。大量案例证明,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会认为做一个“听话的好孩子”能让父母高兴,从而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喜爱。

拿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情景举例,吃晚饭时,你给孩子做了胡萝卜,孩子并不爱吃,但是他知道,如果他吃了,你就会觉得他是个听话的好孩子,会很开心,那么孩子会为了讨你开心而吃胡萝卜。

这个时期,父母也要学会接住孩子的爱,正确回应孩子。养育语言和规则都需要格外注意,不要误用孩子对父母的爱,让孩子从小只知道用听话去讨父母的欢心,这样发展的结果,孩子非常容易养成讨好型性格,压抑自己真实的感觉和想法,从而不能够真正做自己。比如以下行为,父母要尽量避免。

1.习惯包办:孩子任何大大小小的事,父母都习惯一手包办。

2.惯用命令:“快,去把被子叠了”“来,把这杯奶喝了”。

3.反问指责:“你怎么没按我说的做呢?”

这三种行为的潜台词都是:听我的,我说了算,我让你怎样你就怎样。

家长也要注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人生第一阶段的叛逆期,他们挑战权威、挑战规则,恰恰表现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正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体现,也是这个阶段里非常正常的行为方式。所以,当孩子不听话时,身为家长,不要呵斥他,而应该耐心地引导沟通,多听听他内心的想法。

小学阶段(7~12岁):
惧怕“绝对权威”而听话

小学阶段的孩子听话,往往是因为他们惧怕绝对权威,知道自己“对抗”不过父母,也就是自己跟父母之间是有差距的,“我赢不了你,所以干脆你说什么就听什么吧”。

可如果每一次孩子的请求都被父母用“听话”来压制,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敢提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了。

还是以吃胡萝卜为例。在这个阶段,孩子就明白了,父母让我吃胡萝卜,虽然我不想吃,但如果我跟他们说我不吃,父母会有什么反应?“必须吃,你不吃不行,不吃就没有别的吃的!”所以,孩子就会想,反正我也反抗不了,只能屈服。那么,与其跟他们抗争之后再屈服,还不如一开始就“听话”地吃掉,因为我已经预判到了,这个胡萝卜今天我必须得吃。

家长的态度导致孩子不敢发声、不敢犯错,孩子就不会再去大胆地尝试了,最后成为大人眼中听话的“乖孩子”。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而痛苦。

青春期(12岁+):
“为自己”而听话

如果一个孩子到了青春期,到了初高中阶段,还能够去听父母的话,往往是因为他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能够得出跟父母一样的结论。

假设孩子不愿意吃胡萝卜,这个时候父母说,“你要吃胡萝卜,胡萝卜素对你的眼睛好,对你的身体健康好”,孩子经过思考后,认为父母说得对,于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吃了胡萝卜,这个就是“为自己”而听话。父母最期待的就是希望孩子经过独立思考后,和他们的想法一致,听他们的话。

而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变得叛逆,也是因为在他们的价值观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当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家长的观念发生冲突时,就会变成“不听话”的孩子。

中国父母说的最难能可贵的一句话是:“孩子,你怎么想?”这个阶段父母要做的就是逐渐“退出权威,而不退出情感”。随着孩子的成长,有时你们的想法难免会有冲突,但只要不违背原则,孩子可以自己做主,因为他有为自己做主的权利。当然,你也需要跟孩子说:“虽然我们想法不一致,但是我尊重你的选择,你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相信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拥有为自己人生做决定的能力,而不是成为一个失去自我、只会听话服从的“傀儡”。

作家伍绮诗曾写道:“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面对生活的困难和人生岔路口,父母应该鼓励和帮助孩子,让孩子独立思考、直面挑战,而不是替孩子做决定。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过一位母亲的自白,分享给大家:

我一字一句告诉女儿:“你不需要听妈妈的话,你只需要听自己的话。妈妈希望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妈妈希望你做每一件事情都发自你的内心。妈妈不希望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妈妈相信你所有的选择。妈妈相信你会为自己的每个决定负责。你不需要妈妈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妈妈不会用‘听话’这个魔咒打磨你、扭曲你。妈妈相信,听自己的话长大的你,会更加快乐、热情,拥有强大到让人震撼的心理能量。”

规则与爱平行,界限与自由之间也并非对立。关键是我们在引导孩子去明白是与非、事与理的时候,是真的在向孩子示范多元化的、开放式的解决问题和人际沟通的方式,而不只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告诉孩子“你听话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