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者的话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1]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对于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都取得了重大进步,获得了丰硕成果,对于民众、决策层、学者从多个角度了解国情、制定政策、发展学术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但必须看到,当代中国发生的巨变是结构性、整体性、全方位、多层面、多纵深的,再加上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的深刻影响,数字化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结构、产业运行、组织机制、日常生活、群体身份、文化认同等方面都正在发生巨大变迁,这增加了认知的难度。
在这一背景下,重拾调查研究,对于我们深刻准确地了解国情无疑是一条重要的渠道。在诸种调查研究中,基于学术和学科的专题调查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供对某个问题较为透彻、深入的理解,是把握国情的重要保障。有鉴于此,从2018年起,我们开始推出“中国社会调查报告”系列。
“中国社会调查报告”是面向整个社会科学界征稿的开放性系列图书,分主题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每部报告的出版都需经过严格的专家评审、专业的编辑审稿,并辅以定制式的学术传播,其目标是促进调查报告的社会影响、学术影响和市场影响的最大化。
报告的生产应立基专业学术,强调学理性,源于专业群体的专门调研,是学界同人合作研创成果。
报告应拥有明确的问题意识、科学严谨的方法、专业深度的分析、完善的内容体系,遵循严格的学术规范。
每部报告均面向边界清晰的调研对象,全面深入展现该对象的整体特征和局部特征。
报告的写作应基于来源统一的数据,数据的收集、分析、呈现遵循相应规范。数据既可以是定量的,也可以是定性的,可以通过问卷、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获得。
报告应提供相应结论,结论既可以呈现事实,也可以提供理解框架,还可以提供相应建议。
报告应按照章节式体例编排。内容应包括三部分,一是交代调查问题、调查对象和调查背景,二是交代调查方法、调查过程、数据获得方式、调查资助来源,三是分主题呈现调查结果。
报告应具有充分的证据性和清晰性,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结果和结论的正确性,报告的写作应清晰、一目了然,前后具有明确一致的逻辑。
报告应提供一个内容摘要,便于读者在不阅读整个报告的情况下掌握其主要内容。
“中国社会调查报告”将按照每部报告的篇幅分为两个系列,一为小报告系列,二为常规报告系列。前者为10万字以下的报告,后者为10万字以上甚至三五十万字的报告。
希望“中国社会调查报告”能为理解变动的世界提供另一扇窗口,打开另一个视界。借着这些调研成果,我们可以建设更美好的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会学出版中心
2018年1月29日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第1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