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历史、祖先与苗族女性服饰变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近观非遗:原居地与迁入地现穿苗族女性服饰比较

清朝中后期从黔东南的黄平、台江等地迁入黔西南的苗族后裔,其服饰主要特点是保留了从原居地黄平、台江迁出时的服制。其中,从黄平迁出的苗族人,现在主要分布在贞丰、镇宁、兴仁、安龙、册亨等县的400多个村寨,人口6万多。在贞丰县田湾村的茅坪、蔡家湾、下茅坪、白城、大坪、岩脚寨、新寨等村寨,有3000多苗族人,女性头包三角帕,说祖先是从台江施洞地区迁过来的。由于人口较少,只有头饰保留较为完整,其刺绣纹样基本遗失,布料或服装多从贞丰等地购买,刺绣图案也多为机器绣制,因此近年来其服饰与黄平迁来的服饰有融合之势。

在《中国服饰大典》中,流行于清水江[1]流域黄平、台江、施秉、凯里、剑河、雷山等县的苗族服饰被称为“T”形服饰。该书认为这种“T”形服饰,实际上是汉代袍服的遗制,也是中国较早的衣裳款式,即用手工自织的窄布两幅按上衣长度对折后,只缝衣被,胸前便成对襟。另在两襟上部装衣领,接出两袖。据清水江流域的苗族各支系世代父子联名推算,迁徙年代最迟在东汉时期。这一带苗族的祖先由湖南沿沅江向上,达到沅江的上游,来到了清水江流域定居下来。苗岭山脉多深山老林,沟壑险峻,交通闭塞,被历代统治阶级视为蛮荒之地,故而苗族才能保持自汉代以来的“T”形服式。黔西南的贞丰、兴仁等县俗称“青苗”的支系,是清代从黄平县聚族而迁去的,因此服饰也是“T”形款式,由于交通闭塞保留了更为古老的服饰样式。[2]

经过200多年的社会文化变迁,原居地黄平、台江与迁入地镇宁、贞丰的女性服饰已发生明显变化,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服装的色调、款式、刺绣纹样、银饰、头饰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