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分歧
要说此时最为郁闷之人,那就是长兴侯耿炳文了。
如今他已然是六十五岁高龄了,自从洪武三十年任征西将军,擒获蜀寇高福兴之后,这才在辽东过了两年的安稳日子,就又被朱允炆给赐了个征虏大将军,抓到北平第一线来了。
耿炳文洪武三年便被封为长兴侯,已然近三十年了。
到了朱允炆当政这一代,剩下的大明元勋也就是他和武定侯郭英了。
这个差事,耿炳文的心里是万般不愿的。
洪武的三十多年里,他也是多次出征,走过了大江南北,但这一次,对手不一样。
耿炳文是看着朱棣长大的,他也深知朱棣的性情,他能在北平有如此军功,在战场上又得了徐达真传。
自己的威望,加上老岳丈徐达的旧部。
他敢说要靖难,耿炳文就知道朱棣绝非是一气之下的一场狂赌。
如此心境,再加上耿炳文作战本就是以谨慎善守闻名。
让他虽说遵从了朱允炆的皇命,却在行军上采取了稳扎稳打的办法。
直到大军还有一日就到真定的时候,花白须发的耿炳文才将自己的两个副手李坚和宁忠召集到了自己的中军大帐之中。
“大将军,咱们到了真武之后,是暂且休整一番,便全力进攻朱棣,还是另有打算?”
这一路上,他们对于耿炳文迟迟不对作战进行部署都已经是有些着急了。
但耿炳文不管是官职还是爵位,那都是远远在这两人之上。
他们也只能是耐着性子等着快到了真武了,才一起面见耿炳文,询问起下一步的策略。
耿炳文一身软甲,端坐在大帐当中,眼神飘忽,神情凝重。
他当然能测算出来,如今朱棣在北平,应当是在擒杀了宋忠之后已然有了至少三万兵马。
这一战,朱棣就算是留下兵马镇守北平,那也是能出兵两万的。
他们号称近百万的大军,其实也就是十三万之数。
在耿炳文这样以稳为进的将领看起来,这并不具备以雷霆之力剿灭朱棣的能力。
“唉,到了真武,咱们不必着急,且先安定下来,徐徐图之。”
这一个徐徐图之,就让李坚和宁忠二人都有了一丝不满。
虽说朱允炆对打仗并不精通,但在开拔之前,也是反复叮嘱他们,要速战速决。
若是大军在真武停留,拉开架势再跟朱棣打,这一仗打到什么时候可就不一定了。
“大将军,咱们既然兵力比他朱棣多了至少十万,何不直接兵临城下,就算是围攻,有各地配合咱们,给咱们补给粮草,咱们两三个月也把他朱棣给围死了!”
李坚微微犹豫一番,还是瞪大了眼睛,在耿炳文面前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宁忠虽说没有直接声援,却还是不自觉的点了点头。
这二人心里头到底想着的是什么,耿炳文自然是明白的。
他并未立刻回答,而是摸着自己颔下的胡须,沉吟了起来。
直到二人都已经等待的有点的急切了,耿炳文才缓缓开了口。
“你们以为,他朱棣能在北平等着被咱们大军围城吗?”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二人面面相觑,半晌都没回答出来。
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自然承认,朱棣的作战能力,那肯定是远远高于他们的。
朱棣也一定已经知道了他们率军赶来的事,所以说没有准备,那是不可能的事。
“就算他有所准备,也不可能一下就对咱们这十三万大军造成重创,咱们大可以当心一些,或是直接分兵几路,当得是万无一失。”
李坚继续说着自己的想法,显然,他更为明白朱允炆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本来在建文这一朝,文官就比武将不知道吃香了多少。
这一仗他们要是打不好,等回到南京城等待着他们的会是什么样的惩罚,他们都是不敢想象的。
但就他们两个的资历和作战经验,耿炳文自然是不会被他们给影响了。
“这些日子,本侯已然定下了到达真定之后的部署,既然你们问起,如今就直接告知你们吧!明日咱们到达真定之后,大军便在滹沱河的南北两岸分营扎寨。此外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军在莫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而后再循序渐进,攻打北平,若是你们对这等安排有什么异议,便给陛下上书,几日之内便可有回复,他若是应允,便直接抵达北平城,按你的说法围攻,如何?”
耿炳文走到了南京城和北平的地图边上,伸手指向了几个地点,把自己的计划说了出来。
如此分兵之策,除了九千先锋之外,每一队人马都保持着对朱棣的绝对优势。
朱棣若是有心交战,那不管怎么打,他们都是占优势的。
李坚就算有心,也绝不敢在耿炳文已经安排完了这么稳妥的分兵之策的情况之下还去给朱允炆上书。
这样不光把长兴侯给得罪死了,一旦自己的围城之策不成,自己就成了这一战的罪人了。
就算是不死,到时候估摸着跟死人也差不多了。
想到这一层,李坚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
之后他调整了一下自己的表情,重新看向耿炳文的时候,已然是一脸憨厚的笑意。
“我等鲁莽,早知长兴侯安排的如此万全,哪里还能有那等疑问?我等定会好生辅佐长兴侯,将北平夺回来!”
宁忠看了李坚一眼,心说一直都是你在这叨叨,这个时候倒是带上我了。
但无奈之下,也是只能一起跟耿炳文陪着笑脸。
耿炳文活了这么大的年纪,自然知道这二人是怎么想的。
他冷哼一声道:“既然如此,就去准备吧,等到了真定,再做打算!”
二人也是看出了耿炳文的心思,连忙告辞离去了。
看着二人离开的背影,耿炳文收起了自己的神情,又是一声无奈的叹息。
“父亲,你可是觉得,李坚所言也有几分道理?”
这时,一个年轻的声音从耿炳文的身后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