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好水川战役(一)

其实在见韩琦之前,张元他们是下足了功课,走访了甘肃、陕西边界大部分地区,绘制了地形图,但图还没拿出来,就被请了出去。

这次在西夏派上了大用场。

经过勘察,张元发现北宋与西夏的边境基本上以横山为界,从北向南的一些重要城市分别有麟州(现陕西神木)、府州(现陕西府谷)、延州(现陕西延安)、渭州(现甘肃平凉)等等。

1040年,北宋三川口之战惨败后,朝廷震动,任命范仲淹兼知延州。老范上任后,修复寨堡,加强战备,使得延州一线的防守力量大大增强。

要想突破北宋防线,延州一带已经不是好的选择了。

而在南边渭州附近,似乎存在着好的战机。因为这边的主帅是韩琦,韩琦对西夏向来非常轻视。

他最大的想法是快速打败西夏,结束战争,回去升官进爵。

轻敌是兵家大忌。

张元决定利用韩琦的心理在渭州附近设伏。

渭州的附近有一座山,名字叫六盘山。

宋夏边界横山山脉就起源于此。

六盘山主峰西麓山脚下有一片狭长的河谷区域,叫好水川。

底下一个峡谷,四周都是高山。区域狭长不利于大军团运动,是最好的设围场所。

但,如何让宋军进入好水川地区?这是一个难题。

毕竟韩琦也不是傻子,不会伸长了脖颈让人来砍。

但张元知道韩琦此时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贪”—贪功冒进。

宋军方面,韩琦确实很着急。

三川口之战后,北宋中央政权组成以文彦博为组长的调查组,对战役进行复盘,对相关人员的功过进行处分,临阵退宿,仓皇逃走的黄德和被腰斩,因战殉国的刘平、郭遵等人记功表彰,家属得到抚恤。

接着赵桢派出了56岁的夏竦、52岁的范仲淹、33岁的韩琦三人指挥天团,负责对西夏的军事进攻。

朝廷还特意将甘肃陕西地区划分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个战区,秦凤路的中心在秦州(今甘肃天水)附近,泾原路的中心在渭州(今甘肃平凉)附近,环庆路的中心在庆州(今甘肃庆阳)附近,鄜延路的中心在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

夏竦任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是名义上的宋军统帅。范仲淹、韩琦调整为副使,做夏竦副手。范仲淹主要负责鄜延路,韩琦主要负责泾原路。

此时,52岁的老范和33岁的小韩在对待西夏的军事策略上发生了分歧。

老范是当时北宋官僚体系中最有家国情怀的官员,他论政行事的出发点不是自己的利益,不是领导的喜好,而是是不是对国家对百姓有利(《宋史》:“而仲淹以天下为己任,裁削幸滥,考覈官吏,日夜谋虑兴致太平”)。

他和韩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老范是个谋事的人,所有的考虑都是怎么把事情做好。韩琦是个谋官的人,所有的考虑都是怎么把官越做越大,做事也是为了做官服务的。

韩琦虽然年纪比老范小了20多岁,情商确是老范的20多倍。

但从国家的角度历史的演变来看,老范一派确实是国家机器能够顺利运转并良性发展的基石。

他们是有些偏激,但没有私心,坚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宋史》:“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他们一生大多为官清贫,并没有利用官位权力来让自己和家族生活优越(《宋史》:“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他们对官场丑陋现象的抨击,某种程度上,维持着政权运行微妙的平衡。

北宋的话事人赵桢在这方面是心知肚明的。

所以即便外界对老范的攻击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老范还是坚挺在那里。

但挫折是难免的。

1029年,天圣七年。北宋实际掌权人刘娥(章献太后)即将在冬至迎来60大寿。19岁的赵桢是聪明人,想拍好太后的马屁,让她高兴高兴,说不定会早点还权自己好亲政。

因此制定了贺寿庆典方案。

老范一看方案,不高兴了。

上奏折反对。

当然也不是对整个方案反对,只是对方案中天子要率百官朝贺的仪式反对。

理由就是:尊敬长辈是应当的,但在家里孝敬就好了。天子是天下的话事人,不能带着百官做私事。

一句话,公私要分清,公权力不能参与到私事中来。

最后结尾又来了一句点睛之笔:请太后退位还政。

人家拍马屁还来不及,好嘛,老范直接在太后生日之际上眼药。

结果也可以预测到。奏章石沉大海(《宋史》:“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没过几天,老范就外放了(《宋史》:“寻通判河中府,徙陈州”)。

也对,老范当时40岁了,职务还是一个秘阁校理的小官。

没根基没关系,不处分是不行的。

否则太后以后真没办法带队伍。

需要杀一儆百。

4年之后的1033年,赵桢终于熬到了太后驾崩。

赵桢成为北宋真正的话事人。

朝廷的官员一看风向变了,纷纷跳出来说太后坏话,要求翻历史旧帐。

这时老范已经是右司谏了,本应吸取以前教训,低调做官。

当然如果真是那样,也就不是老范了。

老范的口头禅就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于是又跳出来,居然替打压自己的太后说话。

认为太后执政十几年,非常不容易。对赵桢也是非常上心调教,功过应该三七分,对一些小的过错不应抓着不放(《宋史》:“太后崩,召为右司谏。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仲淹曰:‘太后受遗先帝,调护陛下者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后德。’帝为诏中外,毋辄论太后时事”)。

老范真是不按套路出牌。

宰相吕夷简就很按套路出牌。

1033年太后驾崩,赵桢亲政。

吕夷简马上着手准备投奔新领导,还连夜准备了新的施政建议。

建议归纳起来有八项举措: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呕心沥血,一片赤诚。

没过几天人事任命下来了。

吕夷简不但没被褒奖,宰相的职位也被薅去了。

吕夷简百思不得其解,又不好直接去找赵桢问,情绪相当低落。

但好在人脉广泛,找到了内副都知阎文应。

一打听,终于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刘太后驾崩后,赵祯准备换掉朝中原来太后扶植的老人,换上自己的心腹来掌握关键部门和岗位。

吕夷简本来是在重用的人选之中。

但赵祯回后宫后和皇后郭氏一聊,郭皇后表达了反对意见。

理由是吕夷简老奸巨猾,本来就是刘太后的人,只是平时伪装得好(《宋史》:“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

吕夷简知道原委之后怀恨在心。

机会也终于被吕夷简等来了。

赵祯20岁刚出头,血气正旺。

现在又是大权在握,而后宫佳丽成群,怎么可能把持得住。

所以郭皇后那里逐渐去的就少了,一直往年轻貌美的尚充仪、杨美人那里钻。

嫉妒是原罪,冲动是魔鬼。

郭皇后两样都占了。

她跑去尚充仪处破口大骂,甚至动起了手。

赵祯过来劝架,被郭皇后不小心抓破了脖颈。

本来这是一桩很小的皇帝家庭内部事宜,按照规定,朝中大臣是不宜干涉后宫事务的。

但吕夷简看到了机会。

他先让阎文应怂恿赵祯将被抓的脖颈伤情在早朝的时候展示给大臣们看。

这样,就将内部事务外延化,不是外臣想来干涉皇帝的内部家事,而是皇帝主动将家事变为国事。

这就属于朝臣们的履职范畴了。

阎文应是宦官,负责处理皇帝和后妃们的起居事宜,是赵祯亲信之人。所以赵祯是会听从阎文应的建议。

第二步,组织亲信,罗列郭皇后的不当行径,坚定赵祯废后的决心。

其中谏官范讽最卖力,罗列的罪行也最狠辣,就是郭皇后多年一直无子嗣,危及大宋传承基业。

舆论氛围拉满,命运齿轮转动。

郭皇后被废除了皇后职位,出家当了尼姑。

明眼人都知道是吕夷简做的局,赵祯也刚好支持的,所以聪明的都不说话。只要不危害到自己的利益,大部分人是不会为了所谓的正义而与权贵抗争的。

老范是例外,他又跳出来,不同意。

认为皇后的立废是国家大事,不能随意处置,甚至发动同僚去内阁请愿(《宋史》:“会郭皇后废,率谏官、御史伏阁争之,不能得”)。

哎,老范不按照领导的喜好来行事,偏要坚持原则,吃苦头是免不了的。

不久就被外放到了睦州(现杭州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