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数字农业:2030未来农业图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卖不出去的好大米

2014年6月,40多岁的老杨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领导岗位辞职,开始陆续在东北五常地区的某乡承包了1000亩(1亩≈666.7米2)土地经营五常大米,五年下来,经营举步维艰,负债累累。

我问过老杨这个问题:都说绿色有机农业不好做,为什么创业项目要选五常大米?

老杨说,2014年的时候央视有过一个报道称,按照五常地区现有的土地计算,大米年产量大概为110万吨,但是市场上打着五常大米旗号售卖的大米超过1000万吨,也就是说90%都是假的。老杨是东北人,周围的朋友们都问他这个东北人能不能搞点真的五常大米?朋友们能吃点好的。

五常大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良好口碑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彼时五常地区就开始有栽培优质水稻的历史记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五常稻花香大米声名鹊起,就连饮食挑剔的慈禧太后对此也赞不绝口:“非此米不能进食。”自此,“五常米,帝王粮”的民谚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广为流传。改革开放以后,五常大米更是屡获殊荣,摘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中国名牌”“美国食品营养协会认证产品”“中国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等桂冠独享华夏。

山是水之源,水为米之魂。稻米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就是这生命的灵魂和品格。要细品五常的米香,就不得不纵情于五常的山水。北纬45度的黄金产地,肥沃的有机黑土地,天然优质的山泉活水灌溉,高达2600小时/年以上的充足日照,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琴瑟和鸣,赋予了五常稻花香大米非凡的灵性。

说起来,五常大米的成名有一定的偶然性,真正五常地区的大米,口感和味道的确不错。但明珠无罪,怀璧其罪,品牌打响之后,真五常大米的经营就变得越来越难。

老杨介绍了经营五常大米的过程:首先是和农民签订土地流转租用和稻子收购合同,给农民提供种子和有机肥让他们按照要求耕种,然后要监控整个水稻生产的全过程:晒种,选种,秧田,播种,秧苗,田间作业,栽秧,追肥,除草,一直到后面的收稻子、晾晒、脱壳等。

因为掺各种非五常稻米是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保证过程中不掺其他的稻子变成很重要的一项工作。这样都计算下来,1亩稻子的成本约为4000元。平均1斤(1斤=500克)米的成本不算销售过程中的物流、人力、营销等,约8元,也就是说,算上耗损和员工工资,1斤米要卖到均价15元才能有利润。

但是市场上打着五常大米旗号的多数产品,价格是多少呢?不超过5元。

“一般市场上假的五常大米,要么是直接假冒,要么是通过掺假的形式以次充好。用不是五常地区的稻米或大米掺20%~50%,即便饮食专家都吃不出来区别。”老杨说。

掺米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通过低成本的大米大幅拉低成本,这样可以靠低价赢得市场,而不掺的大米就越来越难卖。

同样回东北做大米创业的邢老也是东北人,2017年他在辽中地区搞了几千亩同样是地理标志的辽中香米,即便政府免费给了地,做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的有机大米,三年下来同样是经营困难,捉襟见肘。

“一开始,有两家上市公司的朋友提前预订了5000吨大米,作为员工福利和给客户的随手礼,年初的时候预付了2万元现金,但是2018年接连出现股市爆雷,这两家上市公司现金流枯竭,不能支付余款。但是已经种下去的大米总不能烂在地里,只能自己开始做营销。”

邢老的问题在于,签好契约的订单客户失信,让自己不得不去做不擅长的农产品营销。因为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复杂性,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所以销售的困难可想而知。

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当下的中国,投身于绿色有机农业种养殖,成功的概率非常低。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城市里富起来的消费者,想吃到真正的优质的安全健康农产品,追求一点“小时候的味道”,比如土鸡蛋、土猪肉、好米,却变成了一种难以企及的奢求。

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