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被服工坊
杨庆亮带着人回到雅州之后,先派人禀报了雅州知州邹养寿,将解救出来的女子全部移交给了知州衙门里的公人,交割齐了手续。
邹养寿十分高兴。虽然这些被掳走的女子绝大部分都不是雅州本地人氏,但自己平白能获得一个功劳,考评的时候,总是能加分的。
本来他只是碍着苏仰堂的面子收了杨庆亮的礼物,帮着解决一点麻烦,其实对杨庆亮并不是太看好,没想到现在居然给他送来一个功劳。
他先是称赞了一番杨庆亮,而后又命人统计那些被解救出来女子的姓名住址,安排专人将其一一送回家中。
至于苏世妍,杨庆亮则亲自将其送回苏府。
苏仰堂在家正急得团团转,突然得知女儿被杨庆亮救回,高兴的眼泪差点没当场流出来。他对杨庆亮一再致谢,并且命家人取来不菲的礼物,说是略表谢意。
杨庆亮哪能收他的礼物,自然是婉拒了。
离开苏府之后,杨庆亮带着马帮去雅州千户所交割了物资手续,然后又钻山豹等人以及好几十个硝制好的人头交给苗卫华报功。
同时,他将首级让了一半给苗卫华,也算是利益均沾。虽然他有雅州知州邹养寿这个后台,但苗卫华毕竟是他的顶头上司,还是需要刻意交好。
苗卫华喜得合不拢嘴,一个劲地夸他会做人。其实,如果杨庆亮一个首级也不给他,苗卫华也不敢瞒报或克扣,毕竟他有雅州知州邹养寿这个后台。
最后,杨庆亮又让马帮给小矛墩运送一次粮食,便让马帮的人全部休息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三名被解救出来的女子并不愿意返回家中,她们向杨庆亮哀求能否跟随队伍一起去小矛墩。
她们三个都是寡妇,并且没有子女,所以无甚牵挂。由于她们在山寨都被贼人糟蹋过,害怕回去之后被人歧视,所以请求杨庆亮能够收留她们。
杨庆亮有些同情她们,便将她们带回了小矛墩,暂时安置下来。
这次江油之行,买回了不少的硝、硫磺和铅,可以配制出不少弹药,不单单节约了不少银钱,品质上也更有保障,而且还获得了剿灭山贼的功劳。
他打算过几天找苏世文说一下能否运作升官的事情,官位提升了之后,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扩充兵员,如果有更加合适的墩堡的话,移驻过去就更好了。
毕竟小矛墩这个地方太过偏僻,根本没有商队马帮经过,没有任何油水不说,便是他想让自己的马帮走私点物资都不可能。
回到小矛墩之后,由于房屋不够住,杨庆亮又命人先在墩堡内靠墙搭建一排简易房,让那些新来的人暂时住进去,等来年春天再正式建造住房。
过了几天后,他去苏府找苏世文,把报功升官以及能否换驻地的事情同他说了。
苏世文表示,升官的事情,难度不大,可以运作一番,毕竟他剿灭了一伙山贼,还解救了那么多被绑架的女子。
但是更换驻地的事情,恐怕没那么好操作。好的墩堡很少,而且早有人占了,并且多是些有后台的人,硬要将他们调走,就会得罪他们的后台,难度很大。
这件事情,只能是慢慢等机会。
杨庆亮虽然略微有点失望,但这也是意料中的事情,所以便说先把官职升上去再说。
离开苏府回到小矛墩,吃饭的时候得知,有几个被他解救出来的女子,在回家之后,因为忍受不了流言蜚语,以及家人的歧视家暴,已经自杀了。
杨庆亮听到这个消息有些吃惊。虽然他知道古代人多思想比较封建,对女人的贞洁看的很重,但是没想到有人会因此自杀。
他认为那些女子都是受害者,本身已经是非常可怜了,却还要因此而遭受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吃完饭后,他命人去打听那些女子回家后的情况。
派出去的人回来之后向他报告,那些女子回家之后,因为遭受山贼侮辱,所以有许多人日子很不好过,有几个已经自杀,还有几个被夫家休了,只得回娘家,但是娘家人也不待见她们,日子很是难过。
杨庆亮略一考虑,便派人去将那些无处可去,又愿意来小矛墩的女子接来。
杨庆亮没来由的又从这件事情突然联想到苏世妍,不知道她的处境如何?会不会因为被山贼绑架过而遭受什么不公?
但是随即他又将这个想法否定了,苏世妍虽然被山贼绑架,但是并未遭受侮辱,应该不会受人歧视。
他知道自己心里面对苏世妍有些念念不舍,不过她既然定亲,许配人家了,自己还是不要再存什么幻想了。
他自嘲的摇了摇头,将温婉可人的苏家二妹的影像,从脑海里驱除了出去。
过了几天,手下人陆续接来几个女子。她们都是不堪忍受家人的歧视与虐待,听说救她们出苦海的杨大人愿意收留她们,就全都过来了。
杨庆亮与程元直商量了一下,决定成立一个被服工坊,让这些女子在工坊里做工,专门给自己的士兵制作衣帽鞋袜被子等物。每个女工每月发月银五钱,米八斗。这样她们就可以自食其力了。
不过这件事情,其他人反响平平,甚至还有几个军户的婆姨在传风凉话。她们觉得杨庆亮成立被服工坊,不优先招收自己人,却将几个被山贼糟蹋过的破鞋给录用了,而且米粮银钱还给得那么高,心里感觉十分的不平衡。
要知道,就算是成都府附近的女织工,每日不停的在织造坊织绸,一个月的银钱也不一定能赚这么多,更不用说这穷乡僻壤的小矛墩了,不眼红才是怪事。
听到这些留言之后,杨庆亮便派人通知下去,被服工坊以后还要扩大,还要招收会女红的妇女,会优先从自己手下人的家眷中选拔,但是不要长舌妇。
这个通知传达下去之后,小矛墩里便再也没有说风凉话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