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里的人类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时光荏苒,决定动笔写这部《地图里的人类史》时,我已经用“地缘看世界”这个系列名,在网上分享了十二年的原创文章。这些年,不时有读者开玩笑问:“楼主”把整个世界都写完的时候,会不会开始写外太空的故事?

世界是由“人”组成的。没有人的存在,我们脚下的这颗蓝色星球,就只是浩瀚宇宙中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一粒尘埃。有了人的地球才能够被称为“世界”。倘若有一天,人类可以移居到其他行星,比如马斯克一直想去的火星,那么火星也将成为世界的组成部分。再制作“世界地图”时,我们就得把火星和沿途的星球加进去。

而在此之前,无论是火星还是其他星球,都同样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它们并不是我们的世界。

不幸的是,当我用了十二年时间,写了800万字,并走遍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后,人类还没有实现星际移民的梦想。事实上,等你看完这本书之后可能会发现,也许人类永远不需要真的移民外星球了。

有鉴于此,我决定从“地缘”这个独特角度入手写一部人类史。不仅仅是为了复盘人类的进化史,更是为了在当下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留下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都是在用“地缘”这个视角来诠释世界的。这个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大众认知中,“地缘”一词很容易与“地理”画等号,与“政治”相关联。其实就我当初的定义来说,“地”指的是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而“缘”指的是关系。

人类不管做什么研究,服务的对象都是人类自己,地缘视角也不例外。作为一个研究“人与环境”应该如何相处的视角,大到人类的技术进化、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之道、经济的发展,小到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婚姻选择,都可以从这个视角得到新鲜的答案。

总体来说,这部书的视角更接近“上帝视角”。代入之后,你的身份不再是人类的一员,而更像是俯瞰芸芸众生的“造物主”。你看待人类内部的悲欢离合、与其他生物的关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那些努力,会有一种在看动物世界纪录片的感觉。

人是动物,但又超脱于动物。智力的跨越式提升以及由此生成的各种社会属性,让人类的行为显得更为复杂。动物世界存在食物链,人类社会同样存在。一个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在于,不是所有人类群体都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过同等贡献,拥有同样的话语权。

就过往大家看到的全球史、人类史而言,无论视角还是篇幅大都是以西方为主。这是因为人类步入现代社会后,知识与物质财富都呈指数级增长。而这些力量,又主要源于由西方触发的科学与工业革命。

然而放在人类上百万年的进化史、数千年的文明史中看,类似级别的革命其实发生过很多次,比如农业革命、宗教的出现。就现在世人可以看到的情况而言,整个人类社会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技术角度,都在面临一场百年未有之变革,而这场变革的主角,不再是爆发过两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信息革命的西方。

一个人要是现在不幸失去自由,不得不在十几二十年后重新认识这个社会,我很确信他的世界观会有颠覆感。这个颠覆感很大程度来自——中国以及中国所引领的技术,这一权重将大大增加。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同样会在未来的新世界提升自己的身位。

在这个历史关口写一部人类史,并在文明史阶段做一些有趣的东西方比较,意义不仅仅在于复盘人类进化史,更在于帮助我们看清未来世界的走向。

想要直观地把“人与环境”的关系呈现给大家,光靠文字是不行的,地图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在过往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制作过大小近千张地图,这次也不例外,于是便有了从人类如何脱离动物范畴说起,层层递进到现代社会的这部《地图里的人类史》。

回顾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技术革命,很多技术进步在后来者看来特别简单,影响却异常深远。比如,学会用火对原始人类来说,是一项巨大的进步。火之于人类来说,犹如一件“魔法工具”,对火的使用帮助人类彻底脱离了动物的范畴。

可以咀嚼消化更熟烂的食物,甚至对人类的生理构造产生了影响。最起码我们的犬齿不用那么发达,还有四颗磨牙退化为智齿,失去原有的功能。回头再比较北京猿人的长相,你可以直观感受到生理变化的存在。

变化不仅仅在于生理层面。最起码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生理构造上与现代人已经没什么差异。人类的变化更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上,看完这本书你还会发现,诸如钻木取火、弓箭等看起来很原始的技术出现,都对人类的生存状态造成过巨大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动物无法理解的“魔法工具”的出现,人类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同时,每一次革命在推动人类整体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同时,也会让率先掌握先进技术的族群取得阶段性领先,甚至使其他人类竞争者灭绝。

进入现代社会后,蒸汽机、发电机、计算机,乃至智能手机等“机器”的出现,都曾经触发过影响人类社会运行模式的革命。这本书将帮助大家寻找人类进化过程中那些隐藏于地理与时间背后的规则,以及这些关键的技术节点。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项技术能够被某个人类群体发明出现,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你想知道,为什么科学与工业革命会出现在西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在人类现在正经历的信息革命中又有什么独特优势,也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看完这本书后,你还会发现与中国相关的篇幅会相对较多。反观过往类似的研究中,有关中国的篇幅则很少。这倒不是说谁在有意压低中国的贡献,这一方面就像我刚才所说的,现代科学和工业文明是在西方进化成功的。同时欧洲人开启的大航海时代,还让整个世界真正连通了起来。西方主导了这一切,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文明和族群占比自然就会变小。

另一方面是因为偏安于旧大陆东部的中华文明显得过于稳定。就像我时常说的,一个中国人若是从明朝穿越回唐朝,并不会有什么不适应。以至于中国人自己都认为,自己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不断地重复。

从这两方面来看,中国和其文明并没有为这个世界的多样性,以及当下的进步做出与体量相当的贡献。历史上,远离西方的中国,甚至很少以对手的身份出现在西方书写的历史中。

至于中国人自己,同样有一个思考一个半世纪的问题需要寻找答案,那就是这个古老文明究竟是否需要全盘推倒重建,才能适应现代社会。

在从自然经济时代切换入工业时代的赛道时,“彷徨”是忧心民族命运者的普遍心态。包括汉字等独特的文明要素,都一度被认为应该扔入历史的垃圾堆。这个古老文明所累积出来的诸多特质,被怀疑并无可能对人类的进步做出新贡献。如今的中国人看起来已没那么彷徨,甚至有可能为人类的未来做出创造性技术贡献,却也应该知道到底是哪些东西帮到了自己。

在一本全球视野人类史中,诠释中华文明在工业时代的适配性,算是自己的一点私心吧。毕竟学问是无国界的,做学问的人却是有祖国的。更何况就像刚才说的一样,以中央之国当下在这个世界的生态位来说,人类的确也是应该重新认识一下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文明。

总体来说,本书内容沿着时间线推进。一至八章的内容在于解读人类是如何脱离动物范畴,变身为万物之灵的;九至三十章的内容侧重于向大家展示几大各有所长的文明;三十一至四十章则推进到科学思维主导的现代社会阶段,解读人类是如何迈入工业文明阶段,当下又处在什么样的阶段,包括对未来人类的发展方向做出一定预测。

用26万字的篇幅来解读漫长的人类史,显然是需要取舍的,由衷希望我从时间长河中剥离出来的这些规律、节点,能够帮助大家重新认识自己,以及我们身处的世界。

2022年6月20日

温骏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