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非暴力沟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关于非暴力沟通的暖心故事

弹吉他——一起做些什么吧!珍贵的陪伴

我们曾为家长们组织过一次非暴力沟通的入门研讨班。那次课程共两天。第一天我们首先向学员们介绍了非暴力沟通的4个步骤(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等理论知识,随后又进行了各种强化训练。家长们则需要在第二天结合自身实例练习前一日所学的理论,该练习关注的重点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真诚地表达自己。一位父亲想要尝试模拟他和他7岁儿子的对话,并且希望我能帮忙扮演他儿子的角色。我欣然答应了,因为通过亲身体验可以加深对青少年世界的理解。培训师由我和我的同事法里娜·西姆贝克(Farina Simbeck)两个人担任,她可以给予我必要的支持,所以对我来说这次扮演不难办到。我们将分别写有“观察”“感受”“需求”和“请求”的卡片在地板上依次排开,以便参与者可以按顺序完成这4个步骤。扮演儿子的我和那位父亲面对面坐着,其他人则在旁观看。

事情是这样的:几周以来父亲都和儿子一起上吉他课,但在上节课结束后,儿子却说不想再和父亲一起学吉他了。这位父亲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儿子却选择了回避的态度闷不吭声。最后在父亲的一连串追问下,儿子躲进了自己的房间。

首先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以便我能顺利入戏,从而感受到真实的情绪。我进入儿子的角色,摆出了他当时的姿势:屈膝坐在地上,胳膊垂在腿旁,弯着腰,低着头。父亲站在我面前,低下身悄声试探道:“你怎么了?为什么现在不想再和我一起弹了呀?”

但在扮演儿子的我看来不是这样的。我听到了父亲的声音,但听不清他说了什么。困惑不安加上不知所措,我的肌肉不由自主地紧绷。我想保护自己,所以选择了沉默。但父亲腰弯得更低、声音更温和地继续问道:“是因为我弹得比你更好吗?我应该督促你一起多练习吗?”

我感觉到了父亲的难过——是因为我吗?我不希望他伤心,但我不知道对此能做些什么。我觉得我很没用,陷入了自责中,此时只想离开,最好是回到我自己的房间,因为在那里我才有安全感。这种渴望越来越强烈,我跳起身跑回了房间。

这时法里娜打断了我们。对话模拟进行到这里,我们已经有足够的信息来尝试应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了,即通过4个步骤真诚地表达自我。

法里娜邀请那位父亲站在第1张写着“观察”的卡片旁,并客观地描述刚才在模拟中观察到的行为。

父亲说:“当你这么坐着的时候……”然后他模仿了一下儿子的姿势。

法里娜又请他站在第2张“感受”的卡片旁去跟随自己的内心思考:感受如何?身体有怎样的反应?

父亲闭上了眼睛,尝试着去感受。

法里娜引导他:“你感到生气吗,你感到惊讶吗,你感到难过吗?”“难过”一词直击父亲的内心,他的面部表情变得更加温和,紧张的身体逐渐放松,看起来有些悲伤。他用更加深沉有力的声音坚定地说:“当你这么坐着的时候,我感到难过……”

扮演儿子的我立刻意识到,有什么东西悄然改变了。我想:爸爸说他难过。真的吗?我一点儿都不知道,这让我非常意外。有时我也对此感到难过——爸爸也会因此而难过,这一认知使我大大松了口气。同时我也有些好奇,所以直起了身看向他。

法里娜引导着父亲使用第3步“需求”,提示他可以用“因为我……”的句式。

父亲说:“当你这么坐着的时候,我会感到难过,因为我一直很期待和你一起弹吉他。”

我意识到,如果我不再和父亲一起去学吉他,他会因此难过。如果我想要他快乐,就必须和他一起。这个认知使我心中一紧,我的肌肉又紧绷起来。

这时法里娜评论道:“一起弹吉他只是满足父亲需求的众多方法之一。关于这一需求产生的关键问题是,在你们一起弹吉他的过程中,是什么满足了你的需求?”

父亲再一次闭上眼睛去感受内心。最终他笑容满面,坚定地说:“是成为一个团体,是那种陪伴、那种在一起的感觉。”

他向扮演儿子的我说道:“当你这么坐着的时候,我感到难过,因为我非常喜欢和你一起经历一些事的感觉。”

父亲声音里的坚定给予了我力量。我抬起头看向他,飞快地确认了他的话是真的。然后他说了一些其他的话,他说我对他很珍贵,他发自内心地想陪伴我。当他和我在一起时,他是多么高兴。我对他来说是非常特别的存在。

法里娜请他站到了第4张卡片旁,上面写着“请求”。

他说:“当你这么坐着的时候,我感到难过,因为我非常喜欢和你一起经历一些事的感觉。告诉我,你从我刚刚的话里明白了什么?”

我对他说:“非常喜欢。你很想要和我在一起,因为我对你很重要。其实我也喜欢我们一起做事的感觉,我有一个别的主意,我们可以来一次骑行之旅,只有你和我。”

经过了这次开诚布公的谈话,讨论吉他课和骑行之旅的后续安排就变得容易多了。不过扮演儿子的我还有一件好奇的事,我问这位父亲:“你是为了儿子才去上吉他课的吗?”

他惊讶地看着我,随后目光飘向了远方。他的眼睛闪闪发光,好像在旅行一样。我听他讲述了他的一个梦想——在一个微热的夏日傍晚,我们坐在篝火旁一起唱歌和弹吉他。他坐在那里,儿子坐在他的身旁。

在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中,我们需要尝试不带解释和评价而客观公正地去描述事情。目的在于使对方可以说出“是的”,这样我们才有机会进一步被倾听。如果对方毫不犹豫地说出“不,不是”,谈话就将被迫中断。出于效率原因,我推荐讲话者同时使用一定的肢体动作和语调,而不只是光说。就像前文中的儿子,父亲的一系列动作虽然没能在沟通中如愿奏效,但也没有引起儿子额外的排斥和抵抗。

罗伯特·贝茨(Robert Betz)在他的著作《你想要平淡无奇还是幸福美满?》中说过:“情感是可以被感知到的。”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在前文中,父亲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后,他接纳了这种情感,并且能更明显地感知到自己的紧张情绪。在我看来,父亲唤醒了内心深处真正的自己。以前他的话只是一堆模糊的胡言乱语,我认为我无法听进去。现在我知道了他也会悲伤,这个重要的发现让我觉得他更加可信了。这股力量可以从他的表情、声调、整体表现以及相应的话语中看出来。

令人惊讶的是,父亲的寥寥几句就让我不再内疚自责。从纯粹的认知角度来看,我当时很担心这种负罪感。人们都有学习能力,当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被指责的话,他会开始觉得:真糟糕,都怪我。然后他们会学着以理性的方式保护自己。非暴力沟通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感受负责,并把这种过程看作在衡量自身需求。我们不应该用“因为你……”这种句式去描述对方做了什么,而应用“因为我……”来讲出自己的需求,以及此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感受的核心在于我们自身,别人最多只是这种情绪的导火索。

小提示:为了看起来更直观,我喜欢使用活页装订的小卡片。卡片的一面写着“因为你”,另一面则是“因为我”。当我们把“因为你”的卡片放在写有“观察”和“感受”的两张卡片中间时,这还是原先的旧思维。而当“因为我”的卡片被放在那两张卡片中间时,我们就是在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也就是在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思维模式。

继续说回故事中的例子。按照非暴力沟通中的定义,“和你一起弹吉他”其实是一种策略。当我们仅仅从这个层面去理解时,我们只能依靠这一种策略。如果我能够被满足,那我就会高兴;如果没有,我就会难过。同样,在扮演儿子的我看来,摆在面前的也只有这两条路:一起弹吉他——完美;不一起——糟糕。有时很容易让人觉得只有这两种选择,并且这两种选择会带来两种后果。这种对话方式确实很有目的性,也足够明晰。但从儿子的角度来看则过于受限了,没有选择的自由,也不能和爸爸一起做些别的什么——一些对我来说自由并且在我能力范围内的事。如果我们能花点精力仔细思考自己需求的本质,就能给出更多可能的选择。

在非暴力沟通中,“需求”或者“需要”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独立于个体、行为和时间,并且被世界上每个人所拥有。有一个思维方式对我们感知需求很有帮助,即“当……时,我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应用到上文的例子中则是“当你们一起弹吉他时,你的需求就会得到满足”。尝试使用这种思维方式,以求发现问题的本质,这样做意义重大。一个需求可以被满足,也可以不被满足,当我的需求未被满足时,我可能首先觉得难过。在上文的例子中,这个需求就是两人在一起的感觉,就是父子相处的开心时光。这段宝贵时光被父亲铭记于心。当我们不再说“我缺少……”或者“我没有……”,而是用“我渴望……”来表达需求时,对话的关注重点就会转向这种需求中的充实感。为了更深地发掘需求的力量和生机,以下介绍的这种情况将会对此有所帮助。它可以满足需要,并且使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感觉和身体上。我们把它称作“需求场”。

在上述故事中,父亲的回答充满力量也反映出了这种充实——“团体和在一起”。我从他的话里感受到了爱,甚至因此产生了共鸣。在扮演儿子的我看来这句话充满魔力:我的父亲改变得如此之大,他变得如此容易被理解,如此有力、透明和可信。这带给我稳定、安全、方向和信任,使我觉得自己也从容不迫起来。

接着是非暴力沟通的第四步——“请求”,它是指那些能满足我需求的具体行为。现在另一方可以做什么来满足我的需求呢?故事中的父亲问的是:“你从我刚才的话里明白了什么?”这个请求的形式可以传达理解,我非常认同。我们越频繁使用它,就越能发现它的价值。刚刚我已经展示了我脆弱的一面,也分享了我的内心世界,现在我很想知道你是否真的理解了我的话,理解了我真正想被理解的东西。如果没有的话,我会尝试着换一种说法表达。只有当我听到对方真正完全理解了我想表达的,我才会用到下一个请求句式——有关联系的请求,比如“你听到以后有何感受,你现在感觉如何,你需要什么?”这些请求句式能为对方提供反应的空间。毕竟只有当双方互相倾听和理解时,在行动层面寻找具体可行的方法才有意义,我们把它称作“关于解决办法的请求”。

说回角色扮演。在扮演儿子的我看来,爸爸非常想和我一起做一些事情,并且只和我,因为对他来说我真的很重要。我以前真的从来不知道,不过这很棒。我觉得温暖且充满力量。因为我也很聪明机智,刹那间脑海里冒出了许多想法。比如我们可以来一次骑行,只有爸爸和我两个人,多酷呀。不过还得问问妈妈。

最后我还有一个小疑惑,我想知道爸爸是不是因为我的缘故才去上吉他课。他思考了一下,然后给我讲述了他的梦想:在一个微热的夏日傍晚,我们坐在篝火旁一起弹吉他、唱歌。我有一个多么好的爸爸呀!我很高兴看到他这样,很高兴感觉到他充满力量、活力满满,也很高兴他的梦想里有我。关于吉他课的误会很快就解释清楚了,骑行之旅经过妈妈的同意也提上了日程。

抛开儿子的角色,我本人认识到:只有当我表达出来,我才能被他人看到。在父母培训课中我总能遇到担忧焦虑的父母,他们担心对孩子管束太严,又担心划分不出自己和孩子的界限。我的经验是:在一段时间内这样做是没问题的,但等到时间久了,孩子只会觉得困惑。

这位父亲的事情发生在几年前,当时我就把它记录了下来。当我准备出版此书时,我联系了他并征求他的同意。顺便我也问了问他们的近况,比如吉他课还有没有再去上。他告诉我,他和儿子还在一起上吉他课,有时他们还会一起为家人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