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教学新研究新模式
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与教学改革实践[*]——以首经贸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 Survey on Postgraduates’Needs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Teaching Reform—Case Study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in CUEB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李双燕
摘 要:本研究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首先本研究采用问卷调研了学生学习需求,发现其对英语听说能力的诉求最为强烈,人文植入也较为薄弱。据此开展英语“经典聆听”与“美文背诵”教学实验,以“聆听最大化、聆听最优化”为原则,实施系列形成性评价方法。学期末再次调研学习效果,学生反馈积极,证明了以聆听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对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有效性,为我国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英语 问卷调查 名著聆听 美文背诵 教学改革
Abstract: As a case study of postgraduate English teaching in CUEB, this paper firstly investigated the specific needs of the postgraduates for English learning and found what they need most was the proficiency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as well as humanity concern.Thus, teaching experiments “classics listening” and “essay recitation,” were conducted in the principle of “listening for the most and for the best.” Some process assessment methods were used,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y the end of each semester to evaluate the effect.The positive feedback shows that the listening-dominated method is conducive to the comprehensive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thus can shed light on th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in China.
Keywords: Postgraduate English; Questionnaire; Classics listening; Essay recitation; Teaching reform
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4月教育部、国家语委正式发布《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强调我国英语教学和测试应加强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提升研究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更好地满足未来工作或学习需求,首经贸研究生公共英语教研组自2017年以来持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英语基础与学习需求,分析现存问题,据此开展教学改革实验,以期提升我校研究生教学效果,为我国研究生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英语学情调查与分析
1.调研设计
调查采取问卷形式,包含26道题,其中第1—25题为客观题,包括填空题、单项和多项选择题,第26题为主观题,涉及三大方面问题:一是个人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入学英语成绩、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成绩;二是学习英语的目的、方式、态度、习惯、水平;三是对英语课堂的期望或建议。调研对象为首经贸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包括学术型与专业型),入学英语成绩超过80分的可以免修,不在调查范围之内。利用问卷星创建电子问卷,通过微信群发放,共收集有效问卷1 060份。
2.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涉及全校12个学院近20个专业,约有37.45%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58.25%的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个别学生通过了雅思、托福考试。95.95%的学生认为学好英语很重要,但55.2%的学生觉得学英语比较困难或非常困难。这意味着学生一方面有强烈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又有畏难情绪。
具体到听说读写译等各项子能力,学生相对强于阅读,弱于听说、写作与翻译。就听说而言,能听懂部分简单内容,勉强用英语进行简单口头交流的比例为54.79%,不能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的比例为29.96%,合计84.75%。学习英语的目的比较明确(可多项选择):个人技能培养(74.06%)、学校课程要求(64.77%)和未来职业需要(64.63%)。这说明学生学习动机较强,不再满足于获得课程学分,更加关注自身成长与未来工作需求。虽然动机很强,但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高效的学习方法,难以持之以恒,约有83.64%的学生制订过计划,但难以坚持到底。在学习资源方面,学生青睐网络学习平台,比如“可可英语”“英语有声书”等。这些资源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期望与困惑,问卷还设置了相关的主观问答题。数据再次显示学生在英语听说方面较弱,迫切希望提高但又倍觉困难;不少学生提到,一直想提高英语,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希望可以多一些方法层面的指导(详见图1)。
图1 研究生英语学习需求词频图
二、调查反思
由上述调查结果可知,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听说方面普遍薄弱。目前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公共英语测试采用纸质形式,内容不设听力环节,且以客观选择题为主,导致学生重阅读轻听说,重做题轻能力,重语言轻文化,在听、说、写、译、人文知识储备、逻辑思辨等诸多方面都比较薄弱。
其原因还要追溯到我国的英语教育方式。40年来,我国外语教学注重视觉输入,强化阅读,过分依赖文本输入,忽略了听觉符号的输入。从大脑科学和进化语言学可知,口语根植于人类的基因,文字则不然,在未发明文字之前,人类的交流及知识的传递就已经开始了,新生婴儿就是通过听觉来获取外界声音,从而习得语言的。在听力未过关之前,不宜过于强调文字符号的输入。无论母语还是外语学习,皆应遵循此认知规律。可惜,国内英语教育基本上以阅读为主导,英语学习艰难,效果不佳,最终归于“聋哑”。
根据神经语言学的研究结果,语言知觉(聆听)是语言动作(口语)的基础。在外语学习方面,精确的口语有助于聆听加工,敏锐的聆听反过来能够为精准的口语奠定基础(Rizzolatti et al.2001)。同样,语言学家Hockett(1960)提出人类语言的特征绝大部分根植于语言的声音之中。就外语口语学习而言,其首要任务并非关注文本语法分析,而必须是语音流感知训练与声腔动作训练两者之间的高强度互动。据此,我们在教学中坚持“聆听最优化、聆听最大化”原则,提倡反复聆听,这是建立脑神经突触之间新连接的必由之路,并在聆听基础上大声跟读、咏诵,精听精练,听读共进。
三、教学改革
明确学生听说能力较弱的根源之后,我们采用“聆听先行、人文植入”的方式,大量输入优质有声资源,开展“英语名著聆听”“英语美文背诵”等活动,详述如下:
1.英语名著聆听活动
起始阶段,为使学生养成听书的习惯,听力材料的选择注重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同时突出人文性。英语经典名著恰恰可以满足这几点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比如“英语有声书”微信公众号,采用321聆听法(徐火辉 等 2016):盲听(3遍)→跟读(2遍)→再盲听(1遍),每个阶段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盲听过程中需克服烦躁心理,不要求当下听懂每个单词,专注聆听,感受整体的语音流,猜测文章大意。聆听3~5遍后再去看文本,查阅单词,理解后跟读2~3遍,在理解并熟读的基础上再次盲听1~2遍。为确保聆听量,本研究采用课上精听与课下泛听相结合的模式。课上聆听的文本力求多样化,包括: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演讲、说唱、影视、科普、新闻、学术讲座等,让听觉神经得到多种语音流的刺激。课下聆听则以英文名著为主。当然,考虑到学生对专业领域文本学习的需求,也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音频,比如法学专业学生每周聆听法律案例。为确保聆听效果,采取小组打卡的方式,每周每个小组在规定时间内汇报聆听的内容、时长等。每次上课都会留出10~15分钟,大家交流聆听内容,并请学生到台前分享,锻炼英语表达能力。
2.英语美文背诵活动
调查显示,学生词汇表达匮乏,无论是写作、翻译还是口语都捉襟见肘,这一方面是因为输入量不够,二是因为强度不够,即没有通过反复练习,将原汁原味的英语内化于心,难以脱口而出。有鉴于此,我们回归到“背诵”这一古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我国古代私塾就采用了这种教授方法,小孩子开蒙未久即读四书五经,到背诵如流的地步,以后自然融会贯通。反复咏诵有助于在文字—声韵—语言—思想之间建立起心理加工自然度最高的映射匹配,提高了大脑认知效率,同时也练就了超强的记忆力。一代鸿儒辜鸿铭老先生就很赞成这种方式。他精通九国语言,从小开始背诵《浮士德》、莎士比亚作品等,认为学外语的方法就是“先背熟一部名家著作做根基”(兆文钧 1986)。林语堂先生(1931)也认为学习英语唯一的正规,不出仿效与熟诵。可见背诵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尽管研究生阶段学生的记忆力已不再处于最佳状态,但依然可以在教学中适当采用这种方法。
经过协商,教研组选取新东方美文背诵30篇,并辅之以其他资源,制定背诵细则,上课以小组为单位随机抽查,要求学生遵循名著聆听的方式,先盲听,然后熟读,在熟读基础上背诵,将经典深藏于心,体会英语之美。更重要的是,这些文章均为名家之作,比如Bertrand Russell(罗素)、Helen Keller(海伦·凯勒)、Abraham Lincoln(林肯)等,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与社会担当。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育人目标等。
四、教学改革效果调查
为了解上述活动的实施效果,我们在每个学期期末再次进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涉及经典聆听与美文背诵的时间、遍数、顺序、收获。就时间而言,50.53%的学生习惯在睡觉前聆听,9.47%的学生在出行时间聆听,28.42%的学生利用其他碎片化时间聆听。要理解每篇故事的大意,48.42%的学生需要聆听4~5遍,24.21%的学生需要6~7遍,只有17.89%的学生需要1~3遍。在聆听顺序上,83.16%的学生能够遵循盲听—阅读—盲听的顺序。学生在听力、语音语调、语感、口语表达、文化知识等方面均得到了有效提升(详见图2)。
图2 学生在经典听诵活动中的收获
听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提升了英语综合能力,而且改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在实施聆听与背诵活动之前,认为学习英语困难的学生占多数(37.99%),认为轻松的较少(6.55%),但经过一个学期的活动,认为不太困难的人数大幅增加(51.53%),认为轻松的也在增加(15.72%),而认为很困难的最少(0.44%)。这一认知转变大大增强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此外,我们还通过主观题了解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困惑与收获,反馈比较积极,例如:“最大的困难是之前没练过听力,只是重视阅读理解;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科学的听力方法”“领略了英语语言的魅力”“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写作能力”等。
五、结语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首先需要突破听力这一关,这是由人类习得语言的认知规律所决定的。教学改革实验证明,高强度的聆听能够有效地刺激大脑二次生长(Tremblaya et al.1997)。40年来,外语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系统的核心科目之一,围绕外语教学的研究更是理论更迭,层出不穷,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因而,徐火辉 等(2016)呼吁未来全球外语教学研究的重心需要转变,包括聆听什么、怎样聆听、聆听的最佳时间与量化要求、如何在声韵系统和语义系统之间实现海量高速匹配等十大方面,为未来外语教学提供了方法参考与研究课题。本文仅仅是对这一理念在研究生层面的一次尝试,旨在抛砖引玉,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该方法在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不同专业等方面的实施情况,期待更深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语堂,1931.英语学习法[J].中学生.
[2] 徐火辉,等,2016.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 兆文钧,1986.辜鸿铭先生对我讲述的往事[M]//中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编辑部.文史资料选集第108辑.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4] Hockett C, 1960.The origin of speech [M].New York: Scientific American.
[5] Rizzolatti G, et al., 2001.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imitation of action [J].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 Tremblaya K, et al., 1997.Central auditory system p lasticity: Generalization to novel stimuli following listening training [J].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注释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能力评测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024919542111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