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育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高校学生工作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高校应急管理需要把握哪些原则?

四“全”原则。四“全”原则指的是在高校应急管理过程中必须讲求全面,而全面由四个维度构成,即全危机、全阶段、全影响和全单位。“全危机”——学校的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可能会同时具有多种危机的共性,这就要求学校对突发事件实施综合化的全面应急管理。“全阶段”——在学界提出的突发事件应对的综合模式中,关于突发事件的应对有四个阶段,即预防(mitigation)、预备(preparedness)、反应(response)以及恢复(recovery)。预防阶段最主要的活动是进行灾害分析与风险评估,而仅靠预防措施不可能将所有的风险消解,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学校要进行相应准备以便于适时做出应对。预备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应急预案。反应阶段关注于消除危机及推进突发事件响应进入到恢复阶段,因此学校需要迅速地将在预防及预备阶段制定的方法与预案实施下去以保护学校的人员及财产。如果前面的预防、预备及反应阶段实施得比较成功,那么恢复阶段就能够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学生、教职工以及学生的家庭恢复生产、生活及学习的过程。全阶段意味着高校应急管理不能局限于某一环节,而应当均衡力量,始终如一。“全影响”——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高校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从而保障师生校园安全,始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此过程中,高校对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及其后果的分析研判需要做到全面周密,既要将重点放在师生员工安危和校园安全有序上,同时也要关注到突发事件及与事件相关的要素对相关部门、校友团体乃至学校声誉形象的影响。“全单位”——突发事件往往不会局限于高校内部,在现实情况中,突发事件的波及范围往往是广域的,而所有与突发事件相关的单位都应当紧密合作处理突发事件。政府机构、私人单位、社会团体等都要充分投入到公共事件的应对处理当中,各尽其责、各展所长。

快速集中原则。高校在应急管理中秉持全面原则可以保证突发公共事件能够进入管理秩序当中进而得到系统解决。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应急管理同样需要快速响应,集中精力处理重点难点,这就要求高校应急管理实践还要讲求快速集中的原则。学校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及其管理者应结合实际、科学研判、果断决策,尽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对优化选项,控制事件的蔓延和恶化。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案例中都存在第一时间的行动往往并不是最优解的现实,快速响应的同时如何尽可能弱化由于即时决策导致的负面影响和不良反应呢?这就需要在“快速”的同时寻求“集中”,即集中精力于当前最为紧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定位整个突发事件中的关键点,不仅需要管理方尤其是领导层对事件完整清晰的把握和理性科学的研判,同样也离不开对高校应急管理中其他原则的坚持和践行。

多方借力原则。学校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往往可以借助外界力量,一方面是依靠当地政府以及学校所在的社区居委会,另一方面可以积极联络各地校友会和知名校友等,通过广泛且稳定的校友资源谋求援助。需要强调的是,要注重在平时就与政府、社区、校友等社会各方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机制,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的时候共同协作处理好事件。

科学专业原则。在应急管理过程中秉持科学、专业的原则,是高校作为应急管理主体的应具之能。科学专业原则包括三个方面要求:首先是管理手段合法合规。突发事件的应对人员需要对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有较强掌握,且充分熟悉我国有关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才能具备相关的处理危机资格,同时在处理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遵守法律规定。其次是切忌外行领导内行,要讲求管理秩序。高校的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人员要具备具体的处理知识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应急管理的团队内部要讲求管理秩序和专业化的平衡。最后要注重事后总结反思,理论实践结合。高校应急管理模式需要在一次次突发事件的考验当中不断改进,学术研究作为高校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在应急管理领域同样不能松懈,高校要从突发事件中吸取教训,进行学术产出,用实践观照理论模型,为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和向社会提供经验借鉴贡献力量。

弹性参与原则。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国各地各高校所具有的地理、社会、人员等因素都有所区别,所面临的突发事件也可能各有不同,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过程中,既要发挥学校自身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参与其中,又要求管理层充分分析学校自身的管理难点,创造性地处置危机。在实际管理中,任一突发事件都可能有若干种应对方法,因此高校应急管理人员应当能够弹性地选择那些不但最有效率同时也最有可能实施的学校危机处理方法(见图1-3)。

picture

图1-3 高校应急管理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