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厘清产业转移背景下承接地企业网络演化机理,进一步丰富产业转移、产业网络基本理论。产业转移是“企业/产业—地域”关系研究的重要内容,已有的雁阵模式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较好地解释了产业转移的动因和区位选择,但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转入企业与承接地企业互动耦合的模式和机理(Fetscherin, 2010)。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地理学出现了制度、文化、关系、尺度、演化等一系列转向(Yeung, 2003,2005a;Boschma, 1999,2007;苗长虹,2004,2011;樊杰,2011;刘志高,2011;颜银根,2013)。本书在充分吸收已有产业转移理论和几次“转向”要义的基础上,把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互动耦合视为两类企业间的经济联系网络、技术合作网络、社会交流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试图构建以“关系—网络—演化”为主线,以网络—角色、嵌入—耦合、演化—升级为核心要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厘清承接地企业网络演化机理。理论框架及实证研究将有助于丰富产业转移、产业网络的基本理论,服务中国经济地理学理论创新。
1.3.2 实践意义
探寻产业转移背景下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服务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FDI在东部地区的高度集聚导致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魏后凯,2002),而第四次产业转移则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扇难得的“区位机会窗口”(Boschma, 1997;Choi, 2011;Filatotchev, 2011)。然而从已有经济实践看,由于转入企业地方嵌入不足产生了一定数量的“飞地经济”和“候鸟经济”(曾菊新,2002);而且承接地企业对转移企业“技术权力”“网络权力”的依附,会导致其陷入“低端技术陷阱”和“贫困增长”的怪圈(景秀艳,2007;张云逸,2010;梅丽霞,2009)。《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指出,要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推动承接工作健康开展。因此,本书将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从微观尺度深入分析转移企业与承接地企业互动过程中经济联系、技术合作、社会交流网络的形成及演化问题,探索承接地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全球商品链(Global Commodity Chain,GCC)和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的路径和对策。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中西部地区抓住第四次产业转移契机并推动区域产业实现“蛙跳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