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3 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不能并存

剑桥方程式K=M/PT中的K值与交易方程式MV=PT中的V值有KV=1的反向关系[8]

KV=1意味着,如果MT不变,在消费者减持货币资产M增持非货币资产T时(购买),用剑桥方程式K=M/PT解释,是K下降,用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解释,是货币流通速度V提高。这时,价格水平P将升高作适应性调整。另外,当价格水平P上升时,剑桥方程式中的K下降,交易方程式中的货币流通速度V提高。

货币交易媒介职能与通货膨胀率适度互为前提。农民出售大米得到了货币。货币只是交易媒介,获得货币,绝对不是这个农民的最终目的。若这个农民永久地把货币占为己有,储藏下去,货币对其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会出问题,货币的流通速度就会下降。当全部货币的流通速度下降为零时,市场经济就灭亡了。适度通货膨胀率,是迫使人们维持适度的货币流通速度的第一工具,名义利率是第二工具。前者是在控制货币所有权的价格,后者是在控制货币使用权的租金;二者同时存在则是在控制货币的实际利率,也是货币的收益率。

需要适度通货膨胀率是因为,过低的通货膨胀率是在鼓励人们储藏货币,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则是在鼓励人们拒绝货币,尽快用掉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1美元今天可以买10千克大米,如果众所周知这1美元明天将成为废纸,贬值为零,那么它今天要实现交易媒介的职能是困难的。同时,货币的必要性也要以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为前提,鲁滨逊在孤岛上储藏黄金远不如储藏粮食重要。此时此地,纸币,则纯属废纸。

当商品价格P上升时,在MV=PT框架中思考,人们的理性对策是把货币买成商品,货币流通速度V则上升,财富结构中(K=M/PT)货币与实物的比例K则下降,这也是通过货币的交易媒介职能达到自己的财富总量M+PT最大化。

当商品价格P下降时,则反其道而行之。

在剑桥方程式K=M/PT中,提高货币资产M与非货币资产PT比值K,是因为价格P下降使得货币升值,降低货币资产M与非货币资产PT比值K,是因为价格P上升使得货币贬值。通过调整货币资产M与非货币资产PT的比值K保证资产总量M+PT的最大化,就是通货膨胀时增加储物、减少储币,通货紧缩时增加储币、减少储物。

为了保证资产总量最大化,通货膨胀时增加储物、减少持币(K↓),通货紧缩时则颠倒过来(K↑)。交易方程式角度的通俗解释就是,商品价格P上升时增加购买(V↑),商品价格P下降时减少购买(V↓)。继续通俗化,价格上升需求上升,价格下降需求下降。而这个最通俗化的解释,似乎与古典经济学的供求价格理论逻辑是颠倒的。原因在于,古典供求价格理论中货币是外生变量,而在这里,货币是内生变量。

速度,是行为的结果,是计算值,无论是汽车速度还是货币流通速度都是如此。

只能在内生货币意义上讨论MV=PT,动因上、本质上,是价格P变化导致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化;现象上,是货币流通速度V的变化导致价格P的变化。斯蒂格利茨在这个问题上的阐述并不完整,[9]而且也没有考虑中央银行对货币量M的影响。

假定货币量M不变,也许结合存量分析、流量分析才能够更清晰。当价格P趋于上升,人们会减少持币、增加持物自保,则剑桥方程式K=M/PT中的K下降;反映到交易方程式MV=PT中则V上升,而V上升又会导致价格P进一步上升。反之亦然。

流量分析MV=PT对应的是时间,存量分析K=M/PT对应的是时点。二者的时空完全不同。虽然KV=1的分析方式简明通俗,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不能并存于一个分析架构之中,也就是说,在时空上KV=1不成立。

货币流通速度长期不变?

即使严格意义上KV=1不成立,KV的这种反向相关性还是存在的。

人们为了达到资产最大化,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时增加储物、减少持币(在K=M/PT中,K↓),物价下降通货紧缩时则颠倒过来(在K=M/PT中,K↑)。另外,物价上升通货膨胀时增加储物、减少持币,也是增加购买(在MV=PT中,V↑),物价下降通货紧缩时则减少购买(在MV=PT中,V↓)。也就是说,货币流通速度主要与通货膨胀率有关。

上述过程也在阐述一个马-凯经济学不能解释的道理:有效需求不足,多是因为通货膨胀率偏低,尤其低于0时,如美国大萧条时期;总需求过旺,多是因为通货膨胀率过高,如1988年中国CPI高达18.8%,人们把百货公司的商品抢购一空。

弗里德曼等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以及其他的实证研究认为:在长期,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不变。弗里德曼实证成果的大的时代背景是金本位的中后期。在这一时期,英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和1739年差不多,美国1939年的物价水平和1800年大致相当[10]

依据弗里德曼的归纳,很多研究者把货币流通速度假定为“不变”。弗里德曼引用的数据多来自金本位时代。在“二战”之后的信用货币时代,在中国、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因为通货膨胀率的波动,货币流通速度都不是“不变”,>无论长期还是短期。

长期货币流通速度相对稳定与短期货币流通速度波动的关系,类似人体终生平均体温不变与短期可能发烧的关系。人的终生平均体温大约是36.8℃,也是长期“不变”。终生平均体温不变,不等于一个人在短期不会发烧,更不等于说这个发烧无须处理。要知道,发烧超过40℃会有生命危险。

从月度、季度、年度统计资料看,货币数量论假定的“货币流通速度基本不变”纯属虚构。货币流通速度多数时间都在变动。经济繁荣或经济萧条时期,货币流通速度则波动剧烈。

高速公路距离1000千米,开车12小时到达,平均速度是83千米/小时。在这12小时里不可能是按照83千米/小时匀速前进,偶尔超车速度可达150千米/小时,堵车速度只有30千米/小时,在服务区速度则是0千米/小时。

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临近服务区可以在1分钟内将速度从83千米/小时降为0,人、车都可以休息。在MV=PT中,如果日本货币流通速度V在1分钟内降为0,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将立即处于停止状态。这种状况即使持续1小时,对于2018年的日本来说,也是严重的灾难。反之,当货币流通速度V在1分钟内提高83倍,即使持续1小时,也会导致严重的社会慌乱。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第21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Mises,L.V.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Z].Van Nostrand,New York,1962.

[3]休谟.人性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Mises L.V.The ultimat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science[Z].Van Nostrand,New York,1962.

[5]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Fisher I.The purchase power ofmoney[M].New York:Macmillan,1911.

[7]马歇尔.货币、信用与商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6.

[8]曼昆.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33.

[9]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货币流通速度(V)开始降低。……如果物价(P)不下降,产出(T)就必须下降。——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353.

[10]弗里德曼.论通货膨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