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评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鲍文理论

家庭治疗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之时,有几个重要的源头,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是分量很重的一个。他以扎实的实践经验和多个实证研究项目为基础,提出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且能够有效指导临床工作的庞大理论体系。本书英文版于1988年出版,是对鲍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升华的大作。两年后的1990年,鲍文去世,终年77岁。在乔治敦大学期间,鲍文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家庭中心来进行他的研究。他去世后,该中心更名为鲍文家庭研究中心,以继承他的学术遗产。

本人大约在30年前读了此书,受益匪浅,并在当年的博士学位论文里引用了一些内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的资助下,在医院里专门建盖了一批房屋,让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庭成员一起入住,以家庭为单位对他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直接观察。这项研究验证了他先前提出的一些理论假说,鲍文基于这些观察提出了“母子共生”等有精神病理性意义的现象,对家庭作为一个情绪系统的运作模式进行了富于系统性思维的描述和阐释。后来,本人对他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化的理论尤其感兴趣,因为心理动力和家庭动力的代际传递机制是我当年学习家庭治疗时最着迷的内容之一,能很好地解释本土临床上一些常见而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我的德国导师史第尔林也是被归于“家庭治疗跨代理论”一类的家庭治疗师,提出过著名的“派遣论”,于是我常常将他们的理论和相应的临床方法进行融合式的理解和应用。我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常常用到从他们的丰厚遗产里得到的远见卓识和有用的方法;在教学培训中,我也非常喜欢讲授他们的“法宝”。

经过几十年相对独立的发展,家庭治疗的几大流派联系越来越紧密,融合为一个被统称为“系统式治疗”的共同体。以前看上去互相竞争甚至对立的说法、做法,在面对五花八门的临床问题和各种各样的服务对象时都各得其所,有各自的适应证;治疗师的“工具箱”琳琅满目,从各个流派发展来的方法都有用武之地。在这个历史进程中,鲍文及其团队在理论和技术方面的贡献都是非常大的,我们这一代及下一代治疗师注定要享用他的遗产。例如,他的得意门生莫妮卡·麦戈德里克(Monica McGoldrick)等人系统阐述了“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让它成为有跨文化普适性的理论框架,可以拿来分析中国人的家庭发展问题。她还完善了鲍文的家谱图技术,使之成为大多数家庭治疗师必用的顺手工具。

家庭系统理论还有诸多值得广泛、深入了解和应用的内容,以上只是我不假思索就可以介绍给大家的要点。如果要举一点跟大多数人有关的、比较通俗的应用,我可以这样对读者说:您如果热衷于求偶和家庭关系的心理动力学及人际系统动力学,那就应该了解鲍文理论。这样的话,您对为什么找对象要“门当户对”,为什么有些家族“富不过三代”这样的问题就会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作为偏好家庭治疗的精神科医生,本人行医近40年,非常认同鲍文的同事、弟子们的看法——他们形容他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即理论是精神病学、家庭理论和其他实践领域最重要的基础。家庭治疗需要治疗师利用好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积累的常识和智慧,但更需要高于生活、横跨多种学术领域的理论概念。我们学习了策略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后现代叙事治疗等以系统思想为指导的不同流派,还应该学习和应用好鲍文的家庭系统理论。

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