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困惑的是什么?
2009年末,墨西哥城实现了同性婚姻合法化(比美国联邦政府一级的同性恋婚姻合法化早了近6年)。这代表着人们看待男性及其性行为(sexuality)——当然也包括女性及其性行为——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墨西哥的家家户户都在讨论男人、情爱、性、为人父母、宗教以及进步。
当美国的杀人狂大多都是“少白男”时,我们不免怀疑在讨论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时,男人和暴力之间的关联是否应该成为核心问题。
在世界各地的地铁上,不乏有为女人和小孩准备的专属车厢。我们都明白,这是为了保护女性免受男性的侵害,但我们其实并不确定,性侵究竟能不能被制止,还是仅仅只能被短暂中止。
当跨性别政治的内容在电视节目里备受瞩目,当在填写申请表格的时候,性别一栏再不能只简单提供两个选项时,“何为男人”这个问题越发受到关注。在大学校园里,现在学生们习惯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交流自己的姓名、入学年份、专业以及喜欢的代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之间,对更为年轻的一代人来说,“他/她”显得既老土又充满局限性。
当我们发现美国的女性更快地从2008年的大萧条中缓了过来,她们比男性更快找到工作,整体的再就业情况也优于男性,我们开始重新审视男人对家庭和社区的贡献,而男人养家糊口的形象也变得模糊起来。17
在中国,如果女人到了一定年纪还未婚,在外便抬不起头。人们不禁要问我们是否也该这么看待男人,而为什么现实中又并非如此?
当一个女人在德里一辆行驶的巴士上遭到轮奸;同样在波斯尼亚,穆斯林女性遭到信奉基督教的塞尔维亚人骚扰;或者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年轻的女性被年轻的男性性侵,我们会问为什么。或许我们会说,男人就跟其他雄性动物一样,他们能够这么做的时候就会这么做。当遇到这样的事情时,我们常常会问是不是雄性本质上缺乏什么特质,才使得男性会去侵犯女性,尤其是在某种情况下。
所有这些情况都造成了困惑、争论、担忧和混乱。小学生回家吃晚饭,问什么是变性手术,他们能不能做一次。关于如何改尊称的讨论不断,从“小姐”和“太太”到统一称呼“女士”,再从“女士”和“先生”到跨性别的尊称“君”(Mx)。商店里出现了“中性服装”。《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的内容一再改版,在数量相当庞大的民众中,这成了争论哪些性别特质可以被称为“正常”的好素材。连男厕女厕这原本没什么争议性的空间,也突然变成了道德上让人心惊胆战、法律上让人争论不休的地点。
经过多年的争论,美军开始接受同性婚姻人士和同性恋者服役。这可能让人觉得是解决性别困惑的某种方法。但还没等大家喘口气,美国最高法院就昭告天下,异性恋者和同性恋者的权益不能得到同等程度的维护(比如蛋糕师可以拒绝为后者制作结婚蛋糕),毕竟连美国总统也宣布美国不欢迎跨性别人士正式参军。〔2〕
对于美国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很多性少数群体(LGBTQ)积极分子和学者来说,针对跨性别人士的歧视成了下一个需要质疑的情欲生活的主要领域。跨性别政治占据了大众的想象,触发了新一轮的性别困惑,同时凸显了生活、爱情和工作之间的联系。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一段相当短的时间内,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变化。1996年,我去应聘一个人类学和性别研究双聘的职位。在面试接近尾声的时候,招聘委员会主席问我,“你会考虑去做变性手术吗?”我想,由于围绕变性的社会风气发生了重大变化,20年后没人能够避开这样的玩笑了。18
一些导致性别困惑的因素源于新的情况,而性别的一些方面则一直以来都比我们所知道的要复杂。近几十年来,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女性的大学入学人数已经超过了男性。这一趋势的长期意义才刚显现,包括就业模式、收入差距以及财产所有权。#MeToo运动的突然涌现要求终结男性的性骚扰和性侵行为,并激发各个年龄层的女性反抗的勇气,从电影界到新闻界再到学术界,男性从权威的宝座上跌落下来。
与此同时,我们对性别的另一些困惑则源于过去肤浅的想法。如果“性别”通常被用来强调男人对女人的偏见和虐待等社会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个词用于男人的次数和用于女人的次数不相上下?毕竟,一般来说男人并不用面对类似的性别歧视或者骚扰。原因是,当我们留意到男性有性别时,这恰恰意味着我们需要停止把男性作为人类的预设值,即社会语言学家所指的未标记的类别,可以替代任何人的群体。我们对男人的很多事情都想当然,以至于他们的很多特质变得不明确或者根本未被注意到,似乎具有性别特征的只有女人。尽管有这样的失误,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与性别有关的社会规范和期待的产物。谁也不是仅仅因为身体的构造就生来如此。〔3〕
我们默默相信男人的行为并不具有标志性,但从犯罪行为到日常琐事,这一想法常常会影响到我们对男性不当行为的反应。一般而论,这一想法并没有错,但是一般论可以被挑战,特别是在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女性主义学者盖尔·鲁宾(Gayle Rubin)的见解对理解今天重新评估男性和男性气质的利害关系尤为重要。她在一篇发表于1984年的论文中写道,“当代围绕性价值和色情行为的冲突与之前几个世纪围绕宗教的争议有许多共同之处”。通过比较关于性和宗教的主张,鲁宾试图提升性政治在历史记录中的重要性,并认为它应该得到承认并予以重新审视。19
一般观点普遍认为在宗教信仰和实践的历史中存在着决定性的时刻,利用这一种说法,鲁宾进一步指出在性欲的历史中也是同样(有一些决定性的时刻)。“性欲受到更为尖锐的质疑以及过度政治化的历史时期”,她总结到,在那些时刻“情欲生活的领域,实际上是经过重新界定的”。换言之,在社会压力无处不在的时期,即便是几个世纪以来已经受到广泛接受的性行为和性观念都会开始瓦解继而发生转变的。〔4〕
性别和性或者性欲不是一回事。这些词语素来难以定义,但即便要冒着过分简化的危险,也让我们来尝试一下。一般来说,性与某些生理问题有关,而性别关乎某些社会问题。关于性欲的生理问题同样非常难下定义,比如说,这些生理问题总与生育相关吗?并非如此,口交就与生育无关。尽管如此,鲁宾对于性欲的观点却同样适用于性别,因为在历史的某些时刻,我们发现围绕性别总会出现更多的困惑,带来更紧张的气氛,而变化也正是会发生在这些时刻,那些被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情况尤其会发生变化。军队就是一个例子,军队常会成为关于男女社会风气变化的例证。1970年代,美军的征兵工作严重滞后,突然之间,女性被征召入伍。对于女性和服兵役的观念也不得不相应地发生改变。20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事情如何变化、向何处发展从来都不是注定的。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军队再次认为只有男性才能胜任所有的岗位,“重新评估”过后即宣布女性因为生性使然不适合或者相较男性来说比较不适合履行军人的使命,包括那些与战争有关的任务,这也是完全可能发生的情况。这就是《使女的故事》中的预防原则:未来关于性别的竞争将由身处其中的人来决定,所以现在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无论是鼓吹紧缩的保守主义者,或者是鼓励渐进改革的人们,此刻争相从不同的方向解决性别困惑的问题。再评估和再探讨男性和男性气质之争的核心是我们如何看待男人和他们的身体。[2]
《使女的故事》呈现的场景警醒人们,要说男人是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主张奴役女人,倒也并非是难以置信的事情。想想“非自愿独身者”[3],那些年轻的男性认为自己处于“非自愿禁欲”的状态,而女性通过拒绝与他们发生关系来折磨他们。许多保守派承认,近几十年里,女性已经改变了她们对男性的期待,但是他们对性别变化的反感情绪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把男性落在了后面。这些保守主义者以男人天生如此为由,不给男性改变的可能性留下任何余地。比如说,在教育和职业成就方面,他们担心男人将再也无法超过女性。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女性在追求性别平等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且没有迹象表明要让出这些阵地。女性不会突然默许性侵;不会集体辞去工作,又当起家庭主妇;也不会放弃她们在商界、教育界、艺术界或政府部门的要职,重新回到男人们一手遮天的日子。她们更不可能放弃投票权。她们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些成果来之不易,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的一部分。而这些出色的成绩又把男人置于何地了呢?这是本书致力于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过去关于阳刚之气的观念不再能打动女人的心,男人们就需要探索其他可能性。通常,刺激他们改变的是女人,但是唯有当男人成为关键的参与者,才能带来改变的决心。困惑、怨恨,甚至是愤怒,都能带来巨变。〔5〕21
来自女性的挑战正在促使男性改变。她们是整个性别变革的催化剂。但是为了弄清我们可以对男性期待些什么以及应该期待些什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男人是什么以及能够成为什么。尽管男人参与家务劳动这一点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远不止于此,甚至还关系到命悬一线的情况。对于世界上很多人来说,这个性别不稳定的年代是让人困惑、充满不确定性的。但这也可能是一个觉醒的时代。
[2]《使女的故事》是一本由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艾特伍德(Margaret Atwood)所著的反乌托邦小说。书中描写在不久的未来,美国因战乱及其他灾难瓦解,极权主义的基列共和国取而代之,多数女性沦落为杂役,少数仍具备生育能力的则被选为“使女”成为权贵的生产工具。
[3]Incel,由involuntary(非自愿)、celibate(禁欲)两词组合而成,指现实社会基于经济条件或其他非自愿的原因而无法找到伴侣的人。这些人一般都是男性,而且可能从未有过任何性经验。这样一群人成为西方社会中的一个次文化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