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篇 第二章
朱本称此章为“传之二章”。此章旧本在“诚意章”皆自明也下,是以“杂引经传”说明“新民”,就是要焕发君王和民众的道德精神。
原典
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2],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3]。”《诗》[4]曰:“周虽旧邦[5],其命唯新[6]。”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7]。
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意思是使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诗》:此指《诗经·大雅·文王》。
[5]周:周朝。旧邦:旧国。
[6]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惟新:革新。惟,语助词,无意义。
[7]是故:所以。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无所不用其极:这里指道德的高度自我完善,无处不追求完善。
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经·大雅·文王》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却禀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的道德境界。
古注
朱熹注:
“盘,沐浴之盘也。铭,名其器以自警之辞也。苟,诚也。汤以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言诚能一日有以涤其旧染之污而自新,则当因其已新者,而日日新之,又日新之,不可略有间断也。
“鼓之舞之之谓作,言振起其自新之民也。
“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国虽旧,至于文王,能新其德以及于民,而始受天命也。
“自新新民,皆欲止于至善也。
“上传之二章。释新民。”
今论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
“引用《诗经·大雅》中周人推许周武王的革命成功以后,赞颂文王的功德,其中提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原来是殷商末代的诸侯小国。但因殷纣太坏了,不得不起来率领诸侯革命,结果建立了周朝,可是革命是维新的,不会像前朝的纣一样,犯大错误而误国误民。其中插进一句《康诰》,曰‘作新民’。都是说,要重新做人做事,决不像过去一样。但朱熹不管原来的用意,为了引用说明古代的圣君贤相们‘诚意’不自欺的反思。他只看到有‘新’字,便正好拿来注解自己认定师说的‘亲民’,应改作‘新民’的佐证。这是‘毋乃大谬乎!’”
阅典笔记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召唤人们自省和革新的精神。文章引用商汤王的座右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揭示出一位明君坚持不懈地追求德行修养的高尚精神。正如我们常说:“吾日三省吾身。”没有反省,不可能发现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也就不能及时地解决问题。顽疾都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所以要先避免出现不可挽回的错误。每日的求新,就是十分宝贵的进步,是培养高尚道德修养的重要习惯。
民众的革新,是民族的希望,是民族生命力的体现。创新和进取,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回顾历史的发展,人类的每一次创新,不论是自然科学或是社会哲学方面,都必然会引起相应的社会变革,推动社会迈进,将人们从旧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一个王国走向另一个王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深刻认识自己,纠正自己,这样就会推动自己走向更高的境界。
触类旁通
◎ 通典
宰相肚里能撑船
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续娶了年方十八的姣娘。由于王安石身为宰相,分不出身陪伴姣娘。正值妙龄的姣娘便跟府里的年轻仆人偷情。这事传到了王安石那儿,入夜,他在卧室外窃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调情。他火冒三丈,但忍了下来,心想自己是堂堂宰相,为此动怒实在犯不上,于是转身走了。不料,他没留神撞上了院中的大树,一抬头,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他随手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跳后窗而逃。中秋节王安石与姣娘于花前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品出诗意,知道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羞愧之余,她灵机一动,跪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一想也对,自己年已花甲,姣娘正值妙龄,不能全怪她。于是,过了中秋,王安石赠银千两给姣娘,让她跟那个仆人成亲,一起去他乡生活了。这事传出去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深感敬佩。“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也就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 评价
妻妾不忠,恐怕是最令男子感到耻辱的一件事情。戴了绿帽子还能设身处地站在女子的立场上为其着想,王安石的度量与德行不得不令人佩服。
触类旁通
◎ 通典
变法维新的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戊戌六君子之一。少时博览群书,并致力于自然科学的探讨,厌恶科举,喜好今文经学。后为新疆巡抚刘锦堂幕僚,曾往来于直隶、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江苏数省,视察风土,结交名士,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异常不满,便努力提倡新学,呼号变法,并在家乡组织算学社,集同志讲求钻研,同时在南台书院设立史学、掌故、舆地等新式课程,开湖南全省维新风气之先。
谭嗣同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后作《仁学》二卷,论述说,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其哲学为“仁学”。他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顽固思想,从变异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并且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他对秦汉以来封建专制制度的抨击尤为猛烈,认为君主专制是一切罪恶的渊薮,提出“比君之不善,人人得而戮之”。在批判专制制度的同时,他还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以及变法等主张。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被杀,时年33岁,临行绝命词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生平遗著编入《谭嗣同全集》,留有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 评价
谭嗣同为改革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最后英勇就义。他身处的社会,是没落的封建时期,他反思社会问题,反省人们落后的观念,并成为改革的先驱。他用实际行动与顽固的封建制度作斗争,虽然他一人之力无法产生颠覆的力量,但正是有许许多多像他这样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地践行着革新社会的理念,才有了民主主义革命,才有了新中国。
◎ 通典
义为本,行为务
耶律有尚,字伯强,辽东丹王十世孙。元代东平人。他天资聪颖,器识超绝,受业于许衡,精通性理之学。历官国子祭酒,迁昭文馆大学士。卒年八十六岁,谥号“文正”。
至元八年(1271),许衡升任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专门负责教育王公大臣的子弟。他奏请皇上批准,把他的十二名学生任命为斋长,作为伴读,耶律有尚就是其中之一。许衡年老,回归乡里后,朝廷任命耶律有尚和他的同学作为助教,接管学校的全面事务。担任助教很长时间之后,耶律有尚出任监察御史,但他没有上任。紧接着,他又被任命为秘书监丞,出知蓟州。耶律有尚在蓟州任上时,为政宽简,深得民心。裕宗在东宫时,召耶律有尚为詹事院长史。自从耶律有尚离开学校后,学校的事务就再也没有人接管,诸业废弛,处于停学状态。因此,朝廷以为除了耶律有尚,谁也不能继承许衡的职务,于是,就提拔耶律有尚为国子司业。当时学馆未建,没有教学设施,老师、学生全都是租借民房居住。耶律有尚上任后,多次进言呼吁,朝廷才兴建学舍,开始设立国子监,紧接着设立监官,扩大学生人数,学校初具规模,教学走向正规。于是耶律有尚升任国子祭酒。从此,儒风大振。
至元二十七年(1290),因为双亲年老,耶律有尚辞职归奉双亲。
大德改元,耶律有尚又被征召赴任,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级别相当于中奉大夫。耶律有尚主管国学,其立教以义理为本,省察自己必须诚恳真切,待人接物以恭敬为先,行为必须端正诚笃。耶律有尚视填词作诗为雕虫小技,并认为它会破坏圣人之道,应被完全摒弃。所以,学生们争着学习正道,崇拜孔孟学说,以经术为尊,以实践为急务,最后全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 评价
耶律有尚把自己高尚的道德和修养,融入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之中,推行教育工作,传授圣人之道,教化民众的道德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