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视作产品:互联网大厂求职、进阶之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了成为爸爸妈妈的骄傲

选一份可以“光宗耀祖”的工作?也许。

当同学C拿到大厂Offer(录取通知)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把消息同步给了爸爸妈妈。

而爸爸妈妈果然“不负众望”地给他传回了图片:“C仔啊,你看,全村人都为你高兴呢。”

打开图片,大型“社死”现场。在镇子上最好的酒店里,爸爸妈妈大宴亲友,为同学C拿到Offer而庆祝。酒店前的气球拱门上,赫然写着一行大字:“恭祝C仔入职大厂月薪过万元”。而上一次如此尴尬的场景,还是自己四年前刚考上重点大学的时候,同样的酒店,同样的气球拱门,只是上一次自己还在现场,成了“别人家的孩子”“流动的合影板”。

好学校、好公司,作为家里的独苗,同学C一路走来的选择似乎一直都在背负家长的期望。要做好学生“光宗耀祖”,要进一所好大学“光宗耀祖”,要进一家爸爸妈妈听过的大厂“光宗耀祖”。

以至于朋友们都在调侃:“你为什么叫C,不如叫‘耀祖’算了。”

同学C羞赧地说,“耀祖”这个名字已经被早自己一个月出生的表哥占了,不然,自己还真可能背上这个名字。

本来毕业的时候也投递了自己心仪的游戏大厂,还拿到了Offer,可是爸爸妈妈一定要自己选另外一家电商大厂,原因是“做游戏干什么?影响小孩学习。电商大厂的产品村里人都用过,倒不了”。拗不过爸爸妈妈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这家电商大厂,好在不算是什么太差的选择。

“你在选工作的时候,也会听爸爸妈妈的建议或要求吗?”面对我的问题,现场有20%的同学举起了手。

“都是些什么要求呢?”我追问。

“大公司,稳定的。”有人道。

“事业单位,有编制的。”有人道。

“核心是他们听过的才放心。”有人总结道,又是一阵哄堂大笑。

听过的才是放心的。可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每代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半径。诸如B站、TapTap、得物、叠纸这些公司,可能很多爸爸妈妈连名字都没听过。既然连工作候选项都超过爸爸妈妈的认知半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还去遵循他们的建议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了呢?

同学C的案例还算是好的,虽然没进入自己心仪的游戏大厂,好歹选择了一家电商大厂,还不算太坏。而有的同学一早就被爸爸妈妈安排到了老家的事业单位工作,刚毕业就回到老家开始喝茶、下棋、看报纸。在老家养了三年,终于意识到“光宗耀祖”和朝九晚五的日子并不适合热血沸腾的自己,熬不住重新返回了“北上广”。只是一来一去,白白丢了应届生的身份,只能找寻新的工作机会。

你身边也有这样听凭爸爸妈妈安排的朋友吗?又或者,你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吗?

外部的期望,是强大的动力,更是华丽的枷锁。

为迎合外部的期望,你会选择一份传统意义上的、稳定的好工作,让父母颜面有光,赢得街坊争相点赞。

但是,当你满足了围绕工作的外部期望后,接踵而来的期望就像飞蛾一样,从一个光源飞扑到另一个光源:既然你已经拿到了“光宗耀祖”的Offer,那么下一步是不是应该尽早结婚生子,让爸爸妈妈抱上孙子、孙女?再下一步是不是应该将“光宗耀祖”的担子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从考个好小学开始,继续满足爷爷奶奶的期望?这听起来很荒诞,不是吗?可是在就业选择上没有独立的判断,不也是一种被安排的荒诞人生吗?

你当然可以参考爸爸妈妈的建议,也应该照顾他们的情绪,但你的职业目标不应该以迎合外部的期望为导向,更不应该让外部的判断结果代替自己的决策过程,这看似是一种孝顺、一种尊重权威,但实质是一种偷懒,更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

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请给爸爸妈妈一点时间,也请给你自己一点时间。时间终会让你们彼此都意识到:即便你当下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但你也一定有一日会让爸爸妈妈为你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