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这样做才有效:引爆员工自驱力的绩效变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你所不知道的OKR

从“科学管理”到“目标管理”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OKR是一个目标管理工具,那我们就从目标管理谈起。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还没有目标管理的说法。这个时候的西方世界,有点像我国刚改革开放时的情况,社会需求巨大,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的。这个时期的企业,主要的任务就是生产,因为只要产品能生产出来就能卖得出去。最典型的企业就是福特汽车。福特汽车1908年下线了第一辆T型车,这个车设计很简单,但是性价比很高,结果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光是这一款车型就生产了1500万辆,垄断了美国乃至世界汽车市场。

img

在这个年代,顾客需求是同质化的,要求都不高,只要“有”就好了。如果你是这个时代的企业主,你会怎么做呢?当然是尽可能快地扩大生产规模。例如,福特就采用了流水线生产的方式。流水线生产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做到工序的高度标准化,因为福特的车型非常少,只有一个车型,所以要做到高度标准化还是有条件的。福特把每一道工序的生产步骤都分解成一个个的动作要素,例如,安上螺母是一个动作要素,拧紧螺母又是另一个动作要素,一个员工可能只负责执行一个动作要素,就这样不断地进行大量重复性的劳动。卓别林的《摩登时代》里面就有大量这样的工作场景。在这样的模式下,训练人才也变得更加容易了:每个人只需要掌握一个动作。管理的重点就很明确了:只要把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和作业标准都界定清楚,并严格按照这些标准对员工进行训练和管控,就能大幅提高企业的产出,从而提高企业的业绩。所以,这个时期的管理,并不是基于目标的管理,而是基于流程和标准的管理。有一位美国管理学家积极地研究和发展了这种管理模式,对当时社会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革命性的作用,这位管理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他在1911年出版了他的经典之作《科学管理原理》,这本著作即便放到现在也绝不过时,依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慢慢地,市场需求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供不应求变成了供求平衡,有些市场甚至开始出现供过于求。这时,顾客的需求不再是同质化的了,而是慢慢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各种细分行业和细分领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不能再埋头生产,还必须持续关注和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一味地按照流程和标准来进行管理,这是一种完全僵化和静态的管理思维,在当前这个时代已经行不通了,需要不断地创新。企业要创新,就需要方向和引擎,需要一个管理的工具,不然没人知道到底要往什么方向去创新,也没有人有意愿去创新。就在这个时候,另一位伟大的管理学家站上了历史舞台,他就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彼得·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了他的著作《管理的实践》,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是德鲁克对管理学界的一个伟大贡献,美国前总统布什在把2002年度的“总统自由勋章”授予彼得·德鲁克时,指出他的三大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目标管理理论。

img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而“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在“科学管理”的思维下,员工的工作来自工作流程和作业标准,而在“目标管理”的思维下,员工的工作主要来自目标的牵引。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科学管理和目标管理的思维都是正确的。因为,在我们的工作中,的确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作:第一类是例行性工作,既然已经都是“例行”了,说明这一类工作都是相对固化和标准化的,所以这一类工作应当采用科学管理的思维;第二类是创新型工作,这一类工作是以前没有做过的,自然就没有固化的标准,员工的行动是被目标牵引的。说得再直白一点,你设定什么样的目标,员工就会朝着这个目标行动。这就是所谓的目标管理。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