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说话练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步 认可的话语带来情感交流

认可的话语1-1

哪烫啊?一点都不烫!(否定)

→很烫啊!那我再给你吹凉点。(认可孩子的感受)

7岁的孩子喊疼,感觉快要哭了

孩子 好疼,好疼啊。

爸爸 哪疼?(反感)

疼什么?(否定)

别大呼小叫的!(禁止)

6岁的孩子说饭菜很烫,不吃

孩子 好烫啊。我不敢吃。

妈妈 不许吐出来!根本不烫!(完全否定)

一点都不烫,刚好是热乎的。(强迫)

再凉的话你又会说太凉了,还是不吃!(催促)

你怎么这么难伺候?(反应过度)

孩子通常稍微受到一点刺激就会表现得非常敏感:如果洗澡水有一点热,孩子就会喊“啊,好烫”,显得惊慌失措;如果洗澡水不冷不热,孩子又会说“水太凉,没法洗澡”;有时食物明明并不烫嘴,孩子却喊着“好烫”,把吃到嘴里的食物吐出来;玩耍的时候稍微磕了一下,孩子也会哭着喊疼,没有伤口也吵着要贴创可贴……遇到这些情况,父母们一般是如何应对的呢?

“哪里烫了?”“有什么好疼的?”大多数时候,父母会否定孩子的感受,甚至有时候父母会主观评断并禁止孩子产生这种感受。父母会批评孩子“不要没事找事”“不要这么矫情”。但是,没事找事或者矫情都是父母以自己的标准做出的判断。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孩子说疼是因为他觉得疼,孩子喊烫是因为他觉得烫。即使是父母,也不能否定孩子的感受。父母可以说服孩子,改变孩子的想法,但是无法“说服”孩子的感受,而且也不应该这样做。

认可孩子的感受,父母才能与孩子产生共情。

“疼吗?”(共情)

“很疼吧!”(认可)

“给你贴个创可贴好吗?”(提出解决方案)

“烫吗?”(共情)

“很烫吧!”(认可)

“那再给你吹凉一点。”(提出解决方案)

为孩子准备一顿温热可口的饭菜,对父母而言并非易事。有时候,饭菜明明是温热的,孩子却喊“烫”。“那你就吃凉的吧!”这句话几乎就要脱口而出。但是,认可孩子的感受,做出孩子想要的温度,这需要父母的忍耐和付出。禁止和命令无法教会孩子尊重。倾听孩子的想法,给孩子吹凉饭菜、贴上创可贴,这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尊重。可以说,父母承受的煎熬是教孩子学会尊重所要缴纳的学费。

我敢肯定,唯有尊重才能换来尊重。因此,面对喊“烫”的孩子,父母应该摈弃反感和消极的话语,选择共情和认可的话语,坦然接受,不辞辛苦,为孩子吹凉饭菜。

认可的话语1-2

晚上不能吃东西!(否定需求)

→嘴馋了啊?明天再吃可以吗?(认可需求)

7岁的孩子吵着要买电视广告中的玩具

孩子 我想要那个玩具。

妈妈 家里有那么多玩具,还要买?买回来你也玩不了几天。别再吵着买玩具了!(否定需求)

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不做作业,说要出去玩

孩子 我先出去玩一会儿可以吗?

妈妈 想玩也得有个限度,作业不做就想着出去玩?不行!(否定需求)

上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晚上吵着要吃夜宵

孩子 我想吃炸鸡。妈妈,给我点份外卖吧。

妈妈 哎呀,忍忍吧。这么晚了,吃东西对身体不好。(否定需求)

孩子 啊,我想吃嘛……今天不是星期五嘛,可以放松一下吧。

妈妈 晚上吃的东西都会变成肥肉的,而且油炸食品对皮肤也不好。(建议)

你最近不是长痘痘嘛。别吃过之后再后悔,今天就暂且忍忍吧!(忠告)

有很多玩具还吵着要买新玩具,作业没做完却想出去玩,大晚上的要吃炸鸡,这些画面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让孩子衣食无忧、快快乐乐地成长是每个父母的愿望。所以,只要孩子提的要求不是特别过分,父母都会尽量满足。但是孩子们想要的东西很多,想吃的食物很多,想做的事情也很多。当孩子提出一些不可理喻的要求时,即便父母再宠爱孩子,也会觉得难以接受。

然而即使父母有理有据地向孩子解释,孩子的内心也不会轻易动摇。因为想买东西、想吃食物、想玩游戏,这些并不是“想法”,而是“需求”。想法可以被说服、被改变,但是需求不可以。

当然,就算孩子的需求再强烈,父母也不能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没有人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而活,父母需要教会孩子忍耐。如果每次孩子吵着要玩具和炸鸡,父母都满足孩子,那孩子就无法学会克制自己。尤其是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给予恰当的引导。

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尊重孩子的父母不会完全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而是会首先询问一下孩子的意见,在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之后,再向孩子说明情况,说服孩子改变想法。需求得到认可之后,孩子更容易听从父母的建议和忠告,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妈妈理解你想要那个玩具。”(认可需求)

“但是,其实你有类似的玩具,只是你好久没有玩了。你先玩那个怎么样?”(提出解决方案)

“不想做作业啊。好的,我知道了。”(认可需求)

“不是不让你玩,只让你做作业,而是让你先做完作业再出去玩。作业做完之后再玩,你会玩得更开心、更自在。”(说明情况)

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父母便很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稍不注意,就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被干涉或者被强迫,引发孩子的反抗。这种情况下,父母需要采取一种协商的姿态,把孩子看作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理性对待孩子不同的需求。父母与孩子需要在各自做出一点让步的过程中,寻找彼此都满意的平衡点。

孩子 我想吃炸鸡。妈妈,给我点份外卖吧。

妈妈 想吃炸鸡吗?(认可需求)

这么晚了,吃油炸的东西对身体不好。(说明情况)

明天再吃吧!(提出解决方案)

你觉得怎么样?(询问意见)

孩子 我想吃炸鸡,忍着的话,我会一直想着炸鸡睡不着觉。太晚了吃东西对身体不好,但是睡不着觉同样对身体不好。(提出依据)也不是每天都吃,一周就吃一次,晚上吃好像也没什么问题。(提出意见)

妈妈 好吧。一周吃一次的话,应该没问题。那我们就趁着时间还不是太晚,赶紧点吧。

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的是“自制”,而不是“控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有自己的想法,能够自己做出判断。相比为孩子设定好前进的方向,帮助孩子养成自觉的习惯更为重要。父母应该摈弃“不行”“忍着”这种绝对化的否定性用语,通过恰当的话语认可孩子的需求,培养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从父母这样的态度中,孩子能够感受到尊重。

“想吃炸鸡啊!炸鸡那么好吃,确实人人都想吃。”

“想玩啊!很正常,你现在正是爱玩的年纪。”

“想要那个玩具啊!好的,我知道了。”

帮助孩子养成受益一生的好习惯,这是父母的责任。而认可、接受孩子的需求,也是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因此,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请父母们说一些“认可孩子需求的话语”。如果孩子总是担心爸爸妈妈不同意而隐藏自己的需求,那对孩子而言,家只不过是一个冰冷空洞的房子。摈弃绝对化的禁止和命令,采用认可和协商的对话,孩子将会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自己的需求是否被父母认可,会影响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如果需求经常被否定和拒绝,孩子就会因为害怕遭到拒绝而在他人面前隐藏自己真实的想法。而父母充分接受孩子的需求,孩子便能获得安全感,在他人面前自然而然地展现真实的自己。

认可的话语1-3

哭什么!不许哭!(强迫)

→哭吧,没关系。(认可感受)

6岁的孩子玩棋盘游戏的时候输了,把棋盘打翻在地,开始哭泣

孩子 为什么总是我输?不玩了!呜呜呜!

妈妈 游戏不就是有赢有输嘛,哭什么呀?(反感)

这点事不值得哭。(判断)

有什么好哭的?(责备)

不许哭!(强迫)

别哭了,跟妈妈说一说吧。(指示)

孩子觉得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哭。哭的时候,孩子分不清自己是因为苦恼、伤心、生气还是委屈。孩子不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哭泣。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出哭泣的理由。对于不知道哭泣原因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地追问或者责备,那么孩子便无法得知在当时的情况下,在那种感受之下,应该如何反应。

孩子是自身情绪的主人。即便是父母也不能禁止或者阻断孩子的感受。区分孩子可以做的行为和不能做的行为,对不能做的行为加以控制,这是必要的。然而,感受无法被禁止。存在“问题行为”,但不存在“问题感受”。如果父母希望在不麻痹孩子感受的前提下控制孩子的行为,首先需要做的便是正确区分孩子的感受和行为。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要包容孩子的感受,而不放纵孩子的行为。有时候,父母也会感到非常混乱,不知道哪些情况需要接受,哪些情况应该制止。这时就要区分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比如,孩子哭泣其实没有关系,但是为了获得想要的东西耍赖或者无理取闹,这就是问题行为。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心情,但是如果孩子做出一些给他人带来不便或者伤害的行为,则需要马上纠正。

“我知道你输了之后很伤心。”(认可感受)

“伤心也不能打翻棋盘啊。”(制止问题行为)

“听到你拼命大哭,我感觉很不是滋味,其他人心里也不舒服。不过你回到自己房间之后,放声大哭也没有关系。”(提出解决方案)

“在房间里尽情哭过之后,无论什么时候出来,爸爸妈妈都会在外面等你。”(等待)

“尽情哭过了吗?现在心情好点了吗?”(询问心情)

对于孩子的开心、幸福、兴奋等正面感受,父母会表现得非常宽容,但是对于孩子的伤心、愤怒、泪水,父母却经常表现得很苛刻。这是因为,这些负面感受会让父母觉得不舒服,甚至会感到不安和担心。孩子在学校里也这么爱哭该怎么办?如果被同学叫作“爱哭鬼”该怎么办?如果放任孩子哭泣,孩子变得更爱撒娇该怎么办?父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忧虑,所以面对哭泣的孩子,很难说出“没关系”。

但是,人的感受如果得不到宣泄,最终会一发不可收拾。面对孩子的感受,父母不能太过严苛。不能压抑孩子的感受,而要让其自然地流露、释放。孩子哭泣、伤心都没有关系。

“你觉得伤心吗?”(共情)

“我明白你很伤心。伤心的话,自然会流眼泪。”(分析感受)

“哭吧,没关系。”(认可感受)

“等你哭过之后,我们再聊吧。”(提出解决方案)

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的第一件事情是,伤心的时候不应该强忍泪水,而要通过泪水释放情绪。成年以后再学习强忍泪水吧。孩子需要拥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自己的感受。

“我明白你的想法了。”

“我知道你很伤心。”

“你生气也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觉得可惜。”

“当然可以伤心。”

“感觉委屈很正常。”

“是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感受。”

“我明白你是怎么想的。”

以上都是“认可孩子感受的话语”。即便只是了解一下对方内心的想法,也会让双方之间的相处变得更加舒服。认可孩子的感受,能够让孩子感到被理解,从而向父母敞开心扉。尊重的核心要素是认可感受。感受得到认可之后,孩子才能表现出好的行为。

“父母需要教会孩子的第一件事情是,伤心的时候不应该强忍泪水,而要通过泪水释放情绪。”

认可的话语1-4

不许顶嘴!(当面训斥)

→我明白你为什么感到好奇。(认可想法)

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因为感到好奇,所以一直追问

孩子 为什么啊?为什么不行呢?

爸爸 怎么一张嘴就是“为什么”啊?你怎么总是把“为什么”挂在嘴边呢?(轻率的回应)

大人说话,小孩不许顶嘴!(当面训斥)

没大没小,哪里学来的顶嘴这个毛病?一点规矩都没有!(判断)

孩子只不过是出于好奇才询问的,但是大人听到“为什么”这句话后,有时会很反感。孩子生硬的语气和不满的表情甚至会让父母觉得孩子在顶撞或者反抗自己。所以,父母会当面训斥孩子,警告孩子不要接话茬,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指责孩子,让孩子不要顶嘴。

当孩子对于父母说的话提出疑问或者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如果父母将其视为顶嘴,从而指责孩子,孩子就会渐渐觉得跟父母聊天很不舒服。他们还有可能会开始害怕在父母面前提出自己的主张。最终,即便孩子对某些事情感到好奇,也会不敢轻易提出自己的疑问。

为了不被父母讨厌,孩子会压抑自己的好奇心和疑惑,这是很可悲的。孩子没有顶嘴,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不是不讲礼貌,只是在表达想法的时候略显生疏罢了。如果父母像下面这样理解和对待孩子,事情又将如何呢?

“想知道为什么?好的,我知道了。”(认可想法)

“感到好奇的时候,没有轻易放过问题,而是选择提问,这种态度很好。”(认可态度)

很多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都会跟父母没有话说。比起孩子把房门一关,拒绝跟父母进行任何交流,孩子跟父母顶嘴也许并没有那么糟。如果对孩子的说话方式感到不舒服,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提出问题挺好的,但你的语气就好像在怪别人一样。”(纠正语气)

“‘为什么’听起来很容易让人反感,假如换个说法,‘我很好奇原因是什么’,你觉得怎样?”(提出解决方案)

责备孩子的时候,情况也是类似的。孩子不会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他们会用更多的时间来诉说自己的委屈,为自己辩解。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孩子为了逃避责任找的一些借口。但是,辩解和借口可能只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做出的轻率判断。孩子或许只是在努力地诉说自己的委屈而已。

父母首先应该听完孩子的倾诉。充分了解了孩子的想法之后,再纠正其中的错误。

“我明白你的想法了。”“原来你是这么想的。但是……”(认可想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少需要一个能够带给他安全感的人,在这个人面前,孩子能够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茁壮成长。

“我知道你挺好奇的。”

“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了。”

“站在你的角度,确实可能会这样想。”

“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

“谢谢你能坦率地告诉我。”

以上是一些“认可孩子想法和意图的话语”,它们说明父母在做出自己的判断之前,用心地倾听了孩子所说的话。


如果希望孩子成长为能够如实表达自己的观点、拥有坚定信念的人,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就一定要认可,而不是否定他们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