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篇 表达尊重的3种话语:给孩子带来欢笑
我还记得孩子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发生的事情。我是一个非常容易感到不安的妈妈,所以再三叮嘱孩子要戴好护具。但孩子总是嚷着没关系,完全不做任何保护措施就去骑自行车。结果,下坡的时候自行车失去了平衡,孩子摔了下来。孩子这样不听话,令我感到非常生气。
“哭,哭,哭,有什么好哭的?”(斥责)
“我跟没跟你说过要戴好护具?”(数落)
“听妈妈的话不会吃亏的。为什么就是不听呢?”(责备)
我稍微批评了几句,孩子就委屈地哭了起来。因为膝盖流血,孩子已经感到非常害怕了,再加上妈妈严厉的批评,孩子心里自然会觉得委屈吧。
过了好一会儿,看到孩子的表情我才反应过来。我应该先问孩子有没有受伤,先对孩子说:“幸好伤得不是很严重。”看到孩子受伤,疼哭了,我的本意并不是数落、指责他,然而却通过大吼大叫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担心和心疼。如果可以,我想收回自己对孩子说的那些过激的话。
面对疼哭了的孩子,我为什么会用斥责的话语伤害他呢?那是因为我的脑海中最先想到的是孩子不听妈妈的话。我并没有想过要理解孩子,而是首先考虑如何纠正孩子的错误。我只想尽快缓解自己内心的不适感,以我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那件事发生之后,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开始思考,遇到同样的情况时,我应该对孩子说些什么。最终,我意识到孩子需要听到的是“尊重的话语”,即那些表达认可的、赞同的、慈爱的话语。
(1)认可的话语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一味地娇惯显然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要让孩子认识到不够端正的态度,改正错误的行为。但是,父母可以认可孩子的感受、需求和想法。
为了说出“认可的话语”,父母首先需要学会辨别孩子的行为。即使无法认可孩子做出的所有行为,也可以认可孩子的部分行为。父母需要通过观察孩子外在的行为,了解其背后隐藏的需求和感受,学会区分何时应该认可孩子的行为,何时应该纠正孩子的错误。
认可的话语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和建立关系的核心。感受和想法得到认可,孩子能够从中得到安慰,学会共情,进而成长为一个精神健康之人。
(2)赞同的话语
消极的想法和话语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孩子会变得谨小慎微,习惯看别人的脸色行事。相反,父母赞同的话语会让对话变得自然流畅,能够打开孩子的心扉。
请父母不要紧抓着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不放,而要关注孩子的优点和可塑性,不断地鼓励孩子。这样孩子自然会变得勇敢、自信,进而表现得更好。如果说滋养孩子身体的是营养丰富的食物和充足的睡眠,那么培养孩子精神的便是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希望父母们能够记住,一个阳光开朗的孩子肯定是在成长过程中听到了许多赞同的话语。
(3)慈爱的话语
孩子是否觉得父母慈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说话方式和态度决定的。即使是同样的话,父母用不同的口气、语调、表情来说,孩子的感受也不相同。总是用冷漠的表情、不耐烦的语气、严厉的眼神,会让孩子很容易怀疑父母是否爱自己。最终,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自卑。由此可见,冷漠的态度会从话语中渗透到孩子内心深处的各个角落,让孩子难以感受到被尊重。正如皮肤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会生冻疮一样,父母的冷漠也会让孩子的心灵生出冻疮。
相反,在充满慈爱的眼神和话语中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备受关爱。因此,不管在什么地方,他们都会非常自信,对待他人也会非常友善。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样的话,用慈爱、温柔的语气说出来,产生的效果更好。不仅孩子要尊敬父母,父母说话的时候也要懂得尊重孩子,这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才会更加深厚。
《妈妈的说话练习》主要分为“理论篇”和“实战篇”两部分。首先,我要在“理论篇”中介绍父母与孩子对话时需要使用的三种话语,即认可的话语、赞同的话语、慈爱的话语。
在“第一步 认可的话语带来情感交流”中,我会通过具体事例向父母介绍,认可孩子感受、需求、情感、想法的说话方式具体应该如何实践。
在“第二步 赞同的话语打开孩子的心扉”中,我会向父母介绍能够安慰和鼓励孩子的方法,帮父母丢掉消极的判断、威胁、夸大、指责等话语,改为使用理解、解释、叮嘱等表示赞同的话语。
在“第三步 慈爱的话语默默传递关爱”中,我会向父母介绍有力度、有温度的说话方式,帮助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摈弃命令或指示性的话语,转而选择更温暖、更富有感情的提议、叮嘱等话语。
为了能够说出表达尊重的话语,父母首先需要明白自己日常的话语中存在的问题。父母要意识到:“我需要改变自己。今后,我要转换一下说话的方式。”在父母下定决心的瞬间,就埋下了改变的种子。那么,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回顾一下自己之前的说话习惯,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