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志琴在北大读书期间完成的博士论文,是关于王原祁绘画“龙脉”说的研究。作为“四王”中坚,王原祁被公认为清初复古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但志琴的研究并没有简单为其贴标签,而是通过“龙脉”概念思想来源的追踪,在理学和心学外,联系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念、时间观念等,剖析王原祁乃至整个“四王”绘画创造的内在理论支撑点,切点小,触及的问题多,并发现很多学界很少使用的新材料,得出的结论有新意。后来她在此基础上充实删补,出版了一本研究著作。我以为研究是有推动性的。

最近读到她将要出版的《明代书画仿古模式研究》,知道她将触角伸入明前中期的历史过程中,所讨论的书画仿古问题,与她前此研究也有内在关联。明代中期以来理学盛行,经济渐趋发达,收藏风气日浓,刻书业繁荣,书画中出现的仿古思潮,与时代风气有关,但也折射出中国艺术发展中的若干新质。仿古虽是小问题,却也是关系艺术如何解决复兴古典与个性创造之间平衡的大问题。

说到“仿”,很容易使人将其与保守主义、传统主义联系在一起,或将其视为一种阻碍艺术发展的负面力量。其实,从中国艺术的发展逻辑看,从明代以来艺术仿古的具体事实看,都不能简单将“仿”归为创造力低下的表现。书法的“临池”,绘画的“橅写”,印章雕刻的秦汉风,实是攸关艺术创造的大问题。如作为仿古领袖人物的沈周,“仿”帮助他确立了吴门艺术规范;影响数百年的吴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是奠定在“仿”的基础上的。明代最有创造力的艺术理论家董其昌,其生平之绘画仿作,占其存世作品很大比例。

志琴这本书选择一个特别时代的特别问题来作专门研究,是有眼光的。这本书在一般理论辨析外,聚焦一些个案,尤其对祝允明书学和董其昌画学中的仿古理论作了深入剖析。如对祝允明的分析,为何祝“遍友历代,归宿晋唐”,为何他既强调归复经典又重视“以意构之”,联系吴门艺术重视生活体验、重视个性表达的特点,在擘肌分理中,较为清晰地展现祝允明仿古说的内在逻辑,得出的结论有说服力。

本书对明初以来图书刊刻在仿古思潮中作用的论述,颇有心得。我在研读明清印学文献时,曾注意到印谱刊刻与印风之间的密切关系。明吴门艺术家王稚登说:“《印薮》未出,刻者草昧,不知有汉魏之高古。”在他看来,自顾从德编辑的主要包括秦汉印的《印薮》印行,秦汉印的魅力便广为人知,将印章发展托入一个新阶段,一个更具文人气、更有灵性创造的时代。迷恋秦汉,并没有带来保守,却帮助将一种重视古拙苍莽、浑朴自然的理想在方寸天地里扎下了根。

志琴此作详细分析了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刊行和明后期顾炳《顾氏画谱》编写对仿古风气的影响。如书中对《顾氏画谱》的分析,认为此书利用当时的雕版印刷技术便利,试图解决仿古中的图像基础问题,希望以此保存古画面目,这推动了古代绘画经典的传播,但也带来新的问题。如顾氏摹写董源绘画,线条的一面得到强化,而墨色晕染的妙韵则相应弱化,更重要的是随意性这一关键因素的失落。董其昌论南北宗,以董源为南宗宗师,而南宗的根本特点则在“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意趣,由此言之,《顾氏画谱》又将仿古带入一种尴尬境地。志琴的分析娓娓道来,有艺术史研究所要求的绵密和冷静,又有她长期于哲学、美学等理论中优游所出落的通脱,读来颇新人耳目。

志琴读书用功,图书馆几乎成了她的家,是真正的“读书种子”。她的研究步步为营,不赶热流,由小及大,器宇渐开,未来一定会有新的面目、新的发展。欢迎研究界和读者多多给她提出宝贵意见,使她的研究向纵深推进。

朱良志

2022年2月20日于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