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从物到人:互动型经济的历史人文基础
加尔布雷斯在《欲望策略》中说道,要适应丰裕的生活不容易。因为从历史的维度看,能够在一代又一代人之后留存下来的是物品,是经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现在,看着物品不断涌现、迭代,走向完善与消亡的却是人类本身。
反观原始社会时期,也处在一个“丰裕”的社会之中,马歇尔·萨林斯称之为“初级的丰裕社会”,那时候私有财产还没有出现,人们在物质上处于绝对“贫困”,但是他们却能够在生活里得到让自己满足的东西。因为原始社会的丰裕不是建立在财富上,而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具体交流中,正是这种交流关系使得社会变得“丰裕”。
进入丰裕社会,如何避免或者超越“物”的异化,重新看到“人”以及“人”的真实需求,构成互动型经济的历史人文基础。
在数字技术的配合之下,线上交易和线下商超交织成立体的消费景观,消费者沉浸其中并从一个商品向另一个商品漂移,通过消费造就了消费社会,也随之像提线木偶一样被消费社会所支配。当消费者通过不断的消费来实现群体跨越或地位提升,也使得消费行为越来越符号化。各种昂贵的品牌产品、顶级的电子设备以及奢侈品,凡是在购买过程中能获得身份快感的,就成为人们用以突出自身的符号。消费者的行为目的已经不是“物”,而是通过各种出奇翻新的消费行为加入更理想的团体或者圈层,寻找同类或者有更高消费观的人们。
现代意义上的文明与富裕,就成了幸福符号的积累,而这种符号无关乎现实也无关乎真相。就像在消费社会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不在于商品(物)的使用价值,而在于其指涉的意义。人们通过各种消费行为来凸显自己,寻找自己存在的意义,确定“人”本身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