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理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老子·第十七章最好的管理者,大家都不知道他的存在。水平次一点的管理者,大家热爱他,赞美他;水平再次一点的管理者,大家都畏惧他;再次的管理者,大家轻侮他。
有人认为,管人就是施展手中的权力,通过三寸不烂之舌让别人“俯首称臣”。事实上,管人可没那么简单,它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老子教导我们,作为管理者要“无为”。做到了“无为”,实际上也就是有为。不仅是有为,而且是有“大为”。《庄子》中有一段阳子臣与老子的问答。有一次,阳子臣问:“假如有一个人,同时具有果断敏捷的行动与深入透彻的洞察力,并且勤于学道,这样就可以称为理想的官吏了吧?”
老子摇摇头回答:“这样的人只不过像个小官吏罢了!只有有限的才能却反被才能所累,结果使自己身心俱乏。如同虎豹因身上美丽的斑纹才招致猎人的捕杀;猴子因身体灵活、猎狗因擅长猎物所以才被人抓去,用绳子给捆起来。有了优点反而招致灾祸,这样的人能说是理想的官吏吗?”
阳子臣又问:“那么,请问理想的官吏是怎样的呢?”
老子回答:“一个理想的官员功德普及众人,但在众人眼里一切功德都与他无关;其教化惠及周围事物,但人们却丝毫感觉不到他的教化。当他治理天下时不会留下任何施政的痕迹,但对万物却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就是老子“无为而治”的至理名言。当然,无为不是叫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而是要多领导少管理。管理是督促人往正确的方向前进,而领导则给予一种工作的动力,使人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这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所以,领导者有时要兼任管理,而管理者也得运用领导的技巧。但是,阶层愈高,则须多领导而少管理。
老子认为,优秀的领导者不会让手下觉得他在管人。领导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趋同的、一致的,基本职能也是互融的、相通的,但两者仍然有着显著的区别。
(1)领导者强调未来,是播种者;管理者着眼点在目前,是花匠,懂得怎样修剪树枝,美化环境。
(2)领导者是曹操,懂得用“望梅止渴”的远见和激励;管理者是孔明,擅长“草船借箭”的计划与执行。
(3)领导者犹如建筑师,知道怎么设计最有效能的房子;管理者是包工,懂得怎样把房子造得最有效率。
(4)领导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把事情做正确。
我们时常看到,有的地方天天喊管理,制度一个接一个地出台,结果越管越乱,越管效率越低。导致人们“管得多,又管不住”的因素主要是:对下属不信任、害怕削弱自己的职权、害怕失去荣誉、过高估计自己的重要性等。归根结底是人们对于领导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
清华紫光集团总裁张本正主张“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去除管理”。去除管理并非不要管理,不要管理制度,而是让员工感受不到管理的存在,管理制度不会成为员工精神上的限制和束缚。具体说来,企业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才可望达到“去除管理”的境界:
一是树立具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这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工程。优秀的企业文化为员工确立一种具有群体心理定式的指导意识,建立共同的文化氛围,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及由价值观指导下的企业目标、企业精神、职业道德等,能激发员工爱岗敬业、奋发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凝聚力、向心力。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统一员工意志,比再严厉的管理制度都要管用百倍。
二是确立具有亲和力的层级关系。企业上下级关系应当体现平等、团结、友爱、活泼的原则,主要管理者应当统揽而不包揽、敢断而不武断、放手而不撒手、大度而不失度。其他各级各类管理者和普通员工也都要有各自明确的职责分工,相互之间进行协调、配合、沟通,立足自己的岗位把工作做好。这种具有亲和力的层级关系起着维系人心、增进团结、实现目标的黏合作用。
三是建立具有活力的成长环境。企业要为每个员工(包括各类各级管理者)架构施展才华的舞台,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使人人都能与企业共同成长。这类激励举措包括加薪、晋级、配送股权期权,当然还包括送员工培训深造等精神激励办法。在这种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中,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与企业目标自觉等高,员工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也同时为员工创造价值,实现“双赢”。
“去除管理”所应达到的效果是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形成一个“流”,生产经营诸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最优组合,以最少的人力、最小的消耗、最省的时间、最短的流程、最简的动作来完成最大的工作量。鉴于目前我们很多企业还缺乏科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充分认识管理科学的内涵,因企制宜进行管理创新,实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最好的管理是少管理。谨记老子“太上,不知有之”这句话,就会受益无穷。
最好的管理是不管理。这样的管理,大家会意识到事情有条不紊,每件事都像是顺理成章,但并不感觉到管理层的刻意经营,甚至他们的存在。在这种环境工作,人们获得自由的空间,发挥所长,给自身、机构和社会带来最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