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古籍文献选读(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代)

(一)隋唐

儿科医学专业在此期初步形成。我国最早的一部证候学专书,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介绍小儿疾病255候,第一次对儿科病因病机及证候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开启我国小儿病因证候学之先河,对中医儿科学系统理论的形成有很大的启迪。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迄今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据考证为唐末宋初之人托巫方所做,被誉为“幼科之宗”。该书首创“纯阳”理论,阐述了小儿脉法、囟门诊察法,论述了惊、痫、疳、痢、火丹等的证治方法。唐代政府设立太医署,内设医博士,开设五门专科,即体疗、疮肿、少小、耳目口齿、角法。其中少小科即小儿科,以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为主。这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和医学教育,为我国儿科医学专业教育之肇始。

(二)宋代

儿科学发展到宋代更为专业细致。唐代已有少小科,宋代开始儿科称为小方脉,逐渐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学术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影响最为深远的文献当属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此书是其门人阎孝忠根据钱乙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编辑整理并加附言,最后刊刻成书而流传于世。钱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的儿科医家,被称为“儿科之圣”。《小儿药证直诀》首创小儿五脏辨证体系,提出了五脏虚实补泻法,创制了五脏补泻的著名方剂;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论点,对小儿出疹性疾病进行了鉴别等。钱乙的临证经验及学术研究,使中医儿科学在此期有长足的发展,中医儿科理、法、方、药形成体系。钱乙及其《小儿药证直诀》也成为中医儿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指出:“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宋以后,元、明、清太医院中均设有小方脉科,对于儿科医学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北宋山东名医董汲《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论述小儿痘疹类疾病的第一部专著。南宋刘昉等著《幼幼新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儿科学术成就,是宋代最大的一部儿科专书。《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记录小儿指纹形态11种,论述了“胎内十二证”,即小儿多种先天畸形,对中医儿科学发展贡献颇多。该书明弘治二年(1489)刻本改名《保幼大全》或《保婴大全》。南宋名医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小儿病源方论》力倡护养小儿元阳,主张痘疹宜温补,擅用温补托毒法治疗痘疹因阳气虚衰而产生的逆证,是痘疹温补学派的创始人,与钱乙、董汲主张痘疮宜清凉的论点相对照。儿科领域中长期存在的温补与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即始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