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基础(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词,首载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脏腑根据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为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可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为六腑;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与外界相通应的事物或现象。如张介宾《类经·藏象类》注云:“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

藏象学说采用“以象测藏”的方法,通过对人体外部生理和病理现象的观察来探求人体内部各脏腑组织的生理病理、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与体、华、窍、志、液,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古代解剖知识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为藏象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定了“藏”的概念是在形态结构基础上赋予了某些功能性成分所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藏”虽以形态学为形成基础,在形成后起主导作用的却是对人体整体功能的观察。因此,“藏”的概念,不仅仅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学概念,是功能单位的概念。西医学的“脏器”是单纯的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其结构以实体性器官为基础,而其功能是通过对器官的直接解剖分析而获得。因此,“藏”与“脏器”的名称虽大致相同,但其内涵却有很大差异(图2-15)。

img

图2-15 “藏”与“脏器”的区别

五脏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是中空的囊状或管腔结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简明地概括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和主要区别。所谓“满而不实”,是强调五脏精气宜充满,然精气应流通布散;所谓“实而不满”,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实,然水谷应不断传输变化以保证虚实更替的状态。奇恒之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以“奇恒之腑”名之(表2-12)。

表2-12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img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而言,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和护理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思政元素

心存济世,求真务实,创新实践

受传统礼教和中医学重意轻形观念的影响,我国古代医学长期缺乏医学解剖知识。清代医家王清任在阅读前人有关人体脏腑的论述及所绘之图时,发现“立言处处自相矛盾”,并指出“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在稻地镇行医时,适逢流行“温疹痢症”,每日死小儿百余。他冒染病之险,一连十多天,详细对照研究了三十多具尸体内脏,并与古医书所绘的脏腑图相比较,发现与古书中的记载多不相合。于是他精心观察人体构造,据其所见绘制“亲见改正脏腑图”,写成《医林改错》一书,为后世解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他还提出“灵记在脑不在心”的观点,为中医脑系病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医藏象理论的发展。

范行准在《中国医学史略》中评价王清任,“就他伟大的实践精神而言,已觉难能可贵,绝不逊于修制《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虽然《医林改错》难以和当今的解剖书籍相比,但王清任敢于创新实践、求真务实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