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灭菌工艺有关参数及其相关性

(一)D 值与Z 值

1.D 对灭菌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灭菌时微生物的死亡速度可以用一级动力学过程来描述,即符合下列方程:

(3-1)

(3-2)

式中,N0——原有微生物数;Nt——灭菌时间为t时残存的微生物数;k——杀灭速度常数。lgNtt作图得一直线,斜率令斜率的负倒数为D值,即:

(3-3)

由式3-3可知,当lgN0-lgNt=1时D=t,即D的物理意义为,在一定温度下杀灭微生物90%或残存率为10%时所需的灭菌时间(min),如图3-3所示。D值越大,该温度下微生物的耐热性就越强,在灭菌时就越难被杀灭;微生物的种类、所处环境、灭菌方法、灭菌温度不同,D值也不同;对某种特定的微生物而言,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D值随灭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灭菌温度升高,D值降低。不同生物指示剂在不同条件下的D值见表3-6。

表3-6 不同灭菌方法不同微生物的D

图3-3 微生物残存数的对数与时间关系图

图3-4 lgD与温度关系图

2.Z 在设计灭菌温度时,为了确保灭菌效果,必须了解在该温度下微生物的D值,同时也应掌握温度变化对D值的影响。衡量温度对D值影响的参数称为Z值。

灭菌条件不同,其灭菌速率也不同。当温度升高时,速度常数k增大,因而D值(灭菌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00~138℃)lgD与温度T之间呈直线关系。

(3-4)

Z值为,在一定温度条件下对特定的微生物灭菌时,降低一个lgD值所需升高的温度数。如图3-4所示。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如Z=10℃,意思是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灭菌时间的10%,且具有相同的灭菌效果,所需升高的灭菌温度为10℃。式3-4可以改写为:

(3-5)

Z=10℃,T1=110℃,T2=121℃,则D2=0.079D1。即110℃灭菌1min与121℃灭菌0.079min,其灭菌效果相当。若Z=10℃,灭菌温度每增加一度,则D1=1.259D2,即温度每增加1℃,其灭菌速率提高25.9%。

Z值越大,微生物对灭菌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就越弱,期望通过升高灭菌温度来加速杀灭微生物的效果就越不明显。

有人测定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在不同溶液中的Z值,结果见表3-7。

表3-7 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在不同溶液中的Z

(二)F 值与F0 值

在检品中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因此,有必要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FF0值可作为验证灭菌方法可靠性的参数。

1.F F值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3-6)

式中,Δt——测量被灭菌物品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0min;T——每个时间间隔Δt所测得被灭菌物品的温度;T0——参比温度。根据表达式,F值为在一系列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T0温度下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分为单位。即整个灭菌过程的效果相当于T0温度下F时间的灭菌效果。

2.F0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作为生物指示剂,该菌在121℃时,Z值为10℃。则:

(3-7)

显然,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Z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温度在121℃下灭菌F0分钟的效果,即它把所有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因此称F0值为标准灭菌时间(min)。按式3-7定义的F0值又叫物理F0值,目前F0值常用于热压灭菌。

灭菌过程中,只需记录被灭菌物品的温度与时间,就可算出F0。假设数据如表3-8所示,Δt为1min,即每分钟测量一次温度。

表3-8 灭菌过程中不同时间的温度

用式3-7计算如下:

计算结果说明,44min内一系列温度下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灭菌8.49min的灭菌效果。

F0值的计算要求测定被灭菌物品内部的实际温度,并将不同温度与时间对灭菌的效果统一在121℃湿热灭菌的灭菌效力,它包括了灭菌过程中升温、恒温、冷却三部分热能对微生物的总致死效果。故F0值可作为灭菌过程的比较参数,对于灭菌过程的设计及验证灭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F0值仅是用时间单位表示量值,并不是“时间”的量值。

F0值的影响因素主要有:①容器大小、形状、热穿透系数;②灭菌产品溶液黏度、容器充填量;③容器在灭菌器内的数量与排布等。

F0值是121℃时微生物全部杀灭所需时间,参考式3-3,F0值等于D121值与微生物的对数降低值的乘积。由于F0值由微生物的D值和微生物的初始数及残存数所决定,所以F0值又叫生物F0值。

F0=D121×(lgN0-lgNt)

(3-8)

式中,Nt为灭菌后预期达到的微生物残存数,又叫染菌度概率(probability of nonsterility),一般取Nt为10-6(原有菌数的百万分之一,或100万个制品中只允许有一个制品染菌)即认为达到可靠的灭菌效果。比如,将含有200个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的5%葡萄糖水溶液以121℃热压灭菌时,其D值为2.4min。则

F0=2.4×(lg200-lg10-6)=19.92(min)

(3-9)

因此,F0值也可认为是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死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由于F0值综合考虑了温度与时间对灭菌效果的影响,而且以“标准状态”作为参照,可以较科学、准确地对灭菌程序进行设计和验证。但是,制药工业实践证明:对于耐热性差的产品,在F0值低于8时,只要强化工艺控制手段,仍能达到无菌的标准;相反,当工艺失控时,即使F0值大于8,也不一定能达到无菌的要求。

(三)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SAL)

无菌保证水平系指一项灭菌工艺赋予产品无菌保证的程度。一项灭菌工艺的无菌保证水平用该灭菌批中非无菌概率来表示,通常要求SAL为10-6,即在一百万个已灭菌品中,活菌的数量不得超过一个。目前,污染概率低于百万分之一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灭菌标准。

若设灭菌产品中微生物存活概率为P,产品带菌量为N0D121F0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

lgP=lgN0-F0/D121

P=10-6代入,可得:

F0=D121×lgN0+6×D121

(3-10)

由式3-10可以看出:在一定的F0值下,灭菌的效果除了与微生物的耐热性参数有关外,还与产品的污染水平相关;产品灭菌前的含菌量越高,无菌保证的可信度就越小。因此,对于热稳定性很好,能经受苛刻灭菌条件的产品,应首选“过度杀灭法(overkill process)”,以杀灭微生物作为实现无菌的手段;对于热稳定性较差的产品,在无菌生产工艺过程中,应当将防止产品被耐热菌污染放在首位,而不是完全依赖最终灭菌去消除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