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河水
【原典】
河水南径北屈县故城西,西四十里有风山,上有穴如轮,风气萧瑟,习常不止,当其冲飘也,略无生草,盖常不定,众风之门故也。风山西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山海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1],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故《穆天子传》曰:北登孟门,九河之隥。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è),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2],巨石临危,若坠复倚。
【注释】
【译文】
河水向南流过北屈县老城西边,城西四十里处有座风山,山上有个像车轮那么大的洞穴,洞中常有股萧萧瑟瑟的风,不停地吹出来。对着劲风的出入口处,几乎寸草不生;起风常常不定,因为此处是各方来风的门户之故。风山以西四十里,是河水南岸的孟门山。《山海经》记载:孟门之山,山上多产金玉,山下多黄垩、涅石。《淮南子》记载: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河水从孟门山上面流出,大量漫溢以致倒流,没有丘陵高阜来阻挡水势,称为洪水。大禹治水时将这里疏通,叫作孟门。所以《穆天子传》说:向北登上孟门山,这是九河的险坡。孟门就是龙门的上口,实在是黄河上的巨险,又被称为孟门津。这里的岩石起初是大禹开凿,后来河水不断冲刷逐渐加宽,两岸极深,倾斜着的崖壁互相撑持,巨石立在危崖上,似要坠落却又被旁边的危石倚住。
【原典】
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1]赑(bì)怒,鼓若山腾,浚(jùn)波颓迭,迄于下口[2]。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
【译文】
古人有句话曾说:水虽不是凿石的凿子,却能穿透岩石,确实是这样!这河道里水流交相冲激,白色的水汽好像飘浮的云雾,来来往往在远处观看的人,都常常仿佛被雾露沾湿;若走近俯视深处,则令人心惊胆颤。激烈的河水还在此迸溅起万寻浪花,瀑布从千丈高崖泻下,澎湃狂怒的浊流,涌起如山巨浪,洪波层层叠叠崩颓而下,直到下游出水口。面对此景,才理解《慎子》中所说的:龙门向下,漂流浮竹,不是飞驰的马所能够追得上的。
【原典】
民有姓刘名堕者,宿[1]擅工酿,采挹[2]河流,酝成芳酎[3],悬食[4]同枯枝之年,排[5]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然香醑[6]之色,清白若滫浆[7]焉,别调[8]氛氲,不与佗[9]同,兰薰[10]麝越,自成馨逸[11],方土之贡,选最佳酌矣。自王公庶友,牵拂[12]相招者,每云:索郎[13]有顾,思同旅语。索郎反语为桑落也,更为籍征[14]之隽句、中书之英谈[15]。
【注释】
【译文】
百姓中有个叫刘堕的人,一向擅长酿酒技艺,他取用河水,经多道工序酿成芳香的醇酒,经很长的时间贮藏,然后在桑树落叶的时候打开,所以这酒就取名字叫桑落。这散发芬芳香气的美酒,色泽清白得像米泔水,别有一番扑鼻香醇,与其他酒不一样,像幽兰薰发,似麝香沁人,自成一种飘逸的芳馨。选择地方特产进贡皇上时,最好的贡品就是桑落酒。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的朋友,相互牵挽邀请相聚时,总会说:是索郎的眷顾,想让我们一起畅快交谈。“索郎”二字交互反切就是“桑落”,这成为著书作文的佳词,也是中书那些文人的美谈。
【原典】
左丘明[1]《国语》云:华岳[2]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3],手荡[4]脚蹋[5],开而为两,今掌足之迹,仍存华岩。
【注释】
【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记载:华岳原来是一座阻挡着黄河的大山,河水经过这里只能转弯绕行。河神巨灵发挥神力,他用手劈用脚踢,于是把华岳劈成两半,他当年劈山的手印和足迹,至今还留在华山的岩壁上。
【原典】
戴延之[1]云:城南倚山原,北临黄河,悬水百余仞,临之者咸悚惕[2]焉。西北带河,水涌起方数十丈,有物居水中,父老云:铜翁仲所没处。又云:石虎[3]载经于此沉没,二物并存,水所以涌,所未详也。或云:翁仲头髻(jì)常出,水之涨减,恒与水齐。晋军当至,髻不复出,今惟见水异耳,嗟嗟[4]有声,声闻数里。按秦始皇二十六年,长狄十二见于临洮,长五丈余,以为善祥[5],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皆铭[6]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为郡县,正法律,同度量[7],大人来见临洮,身长五丈,足六尺。李斯书也。故卫恒[8]《叙篆》曰:秦之李斯,号为工篆,诸山碑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自阿房[9]徙之未央宫前,俗谓之翁仲矣。地皇二年,王莽梦铜人泣,恶之,念铜人铭有皇帝初兼天下文,使尚方[10]工镌灭所梦铜人膺文。后董卓毁其九为钱。其在者三,魏明帝欲徙之洛阳,重不可胜[11],至霸水西停之。《汉晋春秋》[12]曰:或言金狄泣,故留之。石虎取置邺宫,苻坚又徙之长安,毁二为钱,其一未至而苻坚乱,百姓推置陕北河中,于是金狄灭。余以为鸿河巨渎,故应[13]不为细梗踬(zhì)湍;长津硕浪,无宜[14]以微物屯[15]流。斯水之所以涛波者,盖《史记》所云: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16]崩,壅河所致耳。
【注释】
【译文】
戴延之说:陕城南靠高山原野,北临黄河大川,瀑布高悬直下一百多仞,靠近的人全都会感到惊心动魄。城西北有河水围绕,河水巨浪涌几十丈,可能有怪物藏在水里。当地父老说:这是铜翁仲沉没之处。又说:后赵石虎载经的船经过这里沉没了,两样东西都在这里,所以浪涌得这么高,但详细情况无人知道。有人说,翁仲的头髻常露出水面,河水不管是涨是退,都与水面一样高。晋军来到这里,头髻不再露出来了。现在只能看见水流浪滔的异常表现了,这里浪滔的哗哗轰鸣声,几里以外都听得到。按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十二个狄人出现在临洮,他们身高五丈多,当时认为这是吉祥之兆,就模仿他们的样子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重二十四万斤,把他们安置在宫门前,称为金狄。铜人胸前都刻着文字:皇帝二十六年,刚刚兼并了天下,建立郡县,修订法律,统一度量衡。巨人出现在临洮,身高五丈,足长六尺。文字由李斯书写。所以卫恒《叙篆》中说:秦代的李斯,擅长篆书,许多著名的山石碑及铜人的铭文,都是由他书写。汉代把这些铜人从阿房宫迁移到未央宫前,那时开始俗称翁仲了。新莽地皇二年,王莽梦见铜人哭泣,于是非常厌恶,想到铜人的铭文中有皇帝刚刚兼并天下的字样,就叫尚方官署的工匠凿掉梦中见到的铜人胸前的铭文。后来董卓毁掉了九个铜人,把它们铸为钱币,剩下的还有三个。魏明帝想把它们搬迁到洛阳去,因太重无法搬运,到霸水西边就停下了。《汉晋春秋》记载:有人说因金狄哭了,所以留下来。石虎把铜人搬运放置在邺宫前,苻坚又把他们迁移到长安,把两个铜人毁了铸成钱币,还有一个没有运到,苻坚就发生内乱,老百姓把铜人推进陕县北边的河中,于是金狄全都灭失了。我以为这巨大宽广的河流,本应不会因这么小的东西而阻塞,长河巨浪也不应因这么微不足道的东西而阻流。这里的水之所以会激起大的波涛,恐怕是像《史记·魏世宗》所记载的情况:魏文侯二十六年,虢山发生山崩,阻塞了黄河河道所造成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