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粤先民和广府民系:广州商贸发展的历史人文条件
人类文明的起源地往往是大江、大河,如尼罗河哺育了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则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珠江流域同样也不例外。在岭南各地,发现了许多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
在广东省曲江县马坝镇,有一个形状如同跳跃舞动着的狮子的巨大岩石,叫做“狮子岩”,岩石内有巨大的洞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距今大约13万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及人类活动遗迹,并将其称为“马坝人”。这是迄今发现的岭南地区最早的古代居民。到了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址就更加密集,仅仅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就发现有距今四五千年的西樵山遗址、佛山河宕的贝丘遗址、广州飞鹅岭遗址等。这些古代先民使用磨制的石器及陶器从事渔猎或种植水稻等农耕生产,以及原始的纺织业,不断地繁衍生息。
曲江县狮子岩马坝人遗址(图片来源 http://pic.sogou.com)
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岭南大地上的古代先民后裔被史书称为“南越”,有时又称“南粤”,今天广东省的简称“粤”就来源于此。人类学家通过测量对比发现,南越人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即汉族的前身相比较,虽然同属黄色人种,但体质特征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身材较矮小、皮肤较黑、鼻梁较低而颅骨更加突出等。南越人的文明发展程度也稍低于华夏族,这个时期中原各地已进入奴隶制社会,而南越人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史称“南征百越”,说明南越各族还没有形成国家,应当还处于部落联盟的阶段。南越人也没有自己的文字。需要说明的是,一直到宋代以前,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都落后于中原其他地区,所以常被中原人视为“蛮夷瘴疠”之地,往往作为贬谪官员、发配犯人的目的地。
越人铜鼓(图片来源 http://bbs. yayuandao.com)
南越人的文化习俗与中原文明也有显著的不同,比如《淮南子》提到:“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袂攘卷,以便刺舟。”这里的“九嶷”是指湖南的九嶷山,“九嶷之南”也就是岭南地区。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与中原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而对头发、身体特别重视保护不同,南越人有时会剪去头发,也就是“断发”,同时也不像中原华夏族那样在成年后将头发束成一束,而是任由其披散下来。南越人还会文身,史书中提到的“雕题”就是指额头上有文身的南越人。南越人喜欢在头、脸和身体的各部位文上蛇、虫等本族的图腾,说明他们并不像中原人那样崇拜龙。此外,中原华夏人将鼎视为权力地位的象征,而南越人则以铜鼓为尊。南越人所使用的青铜器、陶器上的花纹图案与中原地区也有着显著的风格差异。总之,南越人创造的文明虽然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中原文明的影响,特别是长江流域的楚文化的影响,比如,青铜器的模仿制造等,但她却是由珠江孕育出的、与中原华夏文明迥然不同的另一种文明。
从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军队进攻南越、征服岭南开始,岭南地区进入了以华夏人为主导、有文字(汉字)记载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进入岭南的华夏人也就是今天的汉族人,现在分为三个民系,其中福佬民系(潮汕人)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晚,在岭南的分布范围较小,人口也相对较少,占据主体的是广府民系。
广府人最早的祖先就是秦始皇派遣进攻南越的50万秦军。平服南越后,这50万大军留守镇戍,就在岭南定居下来。此后秦始皇还不断“谪戍移民”,即将罪犯流放到岭南。任嚣之后的秦军统帅赵佗曾“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也就是说,秦始皇一次就同意遣送15 000名中原妇女给岭南的秦军做配偶。当然,这些中原汉人不可避免地还会与当地南越人有婚姻往来,沟通融合。此后历代,除了流放犯人这一类的移民外,在西晋末年至东晋南北朝、北宋末年、南宋末年和清代初年这几个时期,因为中原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乱,也出现了大批中原人集中迁避岭南的现象。广府民系就是以这些由中原迁徙而来的汉族人为主体,吸纳了部分被同化的南越人而共同组成的。其中北宋末年通过南雄县珠玑巷进入岭南的先民,往往被后人尊为共同的先祖,说明此时广府民系开始发展成形。今天的岭南当然是汉族人占人口总量的绝大多数,但也有不少的少数民族,其中生活在广东、广西、海南等省(自治区)的黎、壮、侗、瑶等少数民族,就是南越人的后裔。
粤语也伴随着广府民系的形成而产生和发展,“广府人”的概念,就是以操粤语方言来加以界定的。粤语又被称作“广东话”、“白话”,因为发音与北方的官话(普通话)迥异,北方人往往很难听懂。特别是粤语中“士多啤梨”、“车厘子”这样的词语,听众需要知道英语单词“strawberry”、“cherry”的发音和意思,才能明白那是指草莓和樱桃。但是与北方的现代汉语比较起来,粤语其实更加接近古代汉语。粤语同样发端于秦征服岭南时。秦统一全国后,实施“车同轨,书同文”的政策,来自中原华夏族的“雅言”成为岭南的“官方语言”。汉武帝灭南越国后,更是在岭南地区大力推广普及“雅言”,使这种先秦时期的古代汉语在岭南扎下根来,并逐渐演化成今天的粤语。相较于中原地区两千多年来的民族杂居融合,岭南较少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古汉语的语法、词汇和发音特征,在粤语中更多地保留了下来。当然,粤语中也融入了不少古代南越语言的元素。
广府人最早定居的地点,主要是在珠江三角洲以及珠江上游沿河的台地和河谷地带。从任嚣征服南越人后选择在广州修筑“番禺城”这件事可以看出,南越人也将这里作为重要的活动地区。驻戍岭南的秦军,除了分守南岭一带的控制南北交通的横浦关、阳山关等军事要地外,主要就是在广州附近驻扎下来。而后来的南迁移民,除了选择珠江三角洲和上游的冲积平原这样一些适宜农耕的地区居住外,也开始慢慢向丘陵、山地拓展。广府人就是由珠三角溯珠江而上,逐渐扩散到除潮汕、河源等少数地区外的广东各市县,以及广西的梧州、钦州和南宁等许多地方。至今广州附近的南海、番禺、顺德、中山还被习惯性地称为“上四府”,稍远的台山、开平、恩平和新会被称为“下四府”,说明广府人虽散布岭南各地,但珠三角仍然是最为集中的地区。“广府商都”之称,正反映了广州在广府地区以及在广府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