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飞越加勒比:古巴华侨家书纪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本书的基础是《古巴华侨家书故事》。

之所以推出新版,首先是因为《古巴华侨家书故事》问世后的 几年里陆续发现了不少新的很有价值的文物史料,而这些文物和史料 中有相当一部分又是国内外的热心读者和华侨研究专家帮助发掘出 来的。同时,无论是古巴华侨社会或者是书中描述到的广州、中山、 台山侨乡,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果不把这些新材料补充进去,不更 新必须更新的内容,那将会是很遗憾的事。

《古巴华侨家书故事》付梓之前,虽然责任编辑和多位专家、 作家朋友都给予了大力肯定,但我仍然有点儿忐忑不安,担心读者对 这样一批私人的家书及其背后的一个普通华侨家庭的故事是否有兴趣。书,终于战战兢兢地出来了,社会反响的强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之外。北京、广州、中山、台山四家电台、电视台做了专题访谈节目 ,十多家报刊发了消息和评论。网络推介、对外广播和第四届“海外 华人研究与文献收藏机构国际会议”更让它插上翅膀,飞出国门… …

很多读者是把它作为一本纪实文学作品来读的。他们年龄层次不同,从十多岁的青少年,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说读着读着就流 了泪。贵州省一位优秀班主任、高三语文老师告诉我,她选择了一些 父子情深的人性光辉片段在课堂上朗读,学生听得非常入迷。她说 ,这是由于内容非常真实的缘故,尤其是艰苦年代那些细节,更加 让人揪心。

而另一部分读者,是把它当作史学著作来阅读和收藏的。他们 认为这本书以背景故事阐释家书内涵的创新表达方式,真实记录了20 世纪古巴华侨的人生沧桑,尤其是50—70年代特定历史阶段那个蒙着 神秘面纱的加勒比社会主义岛国华侨的情状,是别人没有破解过的,因而“填补了古巴当代华侨史的空白”。

我出书20余种,其中有的印数达三五十万册,但还没有哪一本 像此书一样,与读者产生如此密切的、饶有情趣的、卓有成效的互动。

一群中青年读者(70—90后)在网上给力推介,热议心得体会 ,还有的读者来信或致电向我叙说读后感想和收获。一位叫做“加勒 比游客”的读者(后来知道是古巴华人)在网上谈论本书,他写道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在火车上,我几乎要当着别人面,莫名奇妙 地流下眼泪。以前算命的人说我要到41岁才开始成熟,如果年轻时,我会翻几页就去看别的书了,体会不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震撼 人心的情感,现在经历过的地方和事情多了,开始有所感悟……这不 是小说,是一个普通华侨从1952年开始,直到1975年客死异乡,给家 人的40多封平常书信,人性中所有的优点都在字里行间以巨大的震撼 力显现了出来,太平常了!太不平凡了!实在是难以吞咽这种感觉。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推荐给成长中的人们看看。这是一本人性教育的 好书,如果父母没有时间、精力和孩子交流,如果孩子还在怨恨父母 ,如果有人在感叹命运和现实的不公,请看看此书。”读者的激情和 感受反过来又教育和感染了我,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华侨先辈的优秀 品德,认识到平凡的父亲把深挚的亲情、爱情、乡情和国家民族之情 化为一种终生不渝的责任,把无私奉献视为自己永恒的义务,这是多 么高尚和伟大!于是,我觉得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得到了净化和提升。

特别令我感佩的,是刘博智教授和谭艳萍小姐。2009年夏天,刘教授是国际著名的美籍华人摄影家,时任美国堪萨斯大学设计学院 摄影系主任;谭艳萍小姐是当时在北京工作的曾留学古巴的海归。他 们受本书的感动,相约专程到古巴去寻访老侨,到我父亲的侨居地去 追踪湮没的先辈的足迹。他们冒着酷暑,忍受物质的匮乏和交通的 不便,深入古巴中部小城大萨瓜(大沙华)访问、拍摄。其中刘教授 春季已经去过一趟,两次历时共计40多天,耗资不菲,人更瘦了一圈。当我从照片上看到他们两位历尽艰辛,终于在我父亲生前古巴友人 的家族墓地找到坟茔,并给先父献上一束鲜花时,我不禁潸然泪下 !

还有朱霖先生、袁艳博士和吕美枝(LUIS Mitzi Espinosa)女士。朱霖是北京人,有个搞怪的网名叫做“三环路上的幽灵”,生 活中却是个非常开朗、乐于助人的小伙子。他也曾留学古巴进修西班 牙文,毕业后留下来当过汉语教师,对古巴有相当深入的了解。他读 了《古巴华侨家书故事》后,热情地在网上推介,并两次从北京飞来 广州跟我交流探讨。这次修订,他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图片。袁艳 博士是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的学生。她为做博士论文到北京国家图 书馆查找资料。在翻阅40多年前的古巴华文报纸《光华报》时,竟然 慧眼发现了一篇我父亲纪念抗日战争20周年讲话的报道。原来,她读 了我的家书故事后就深深记住了我父亲的名字。吕女士是古巴华裔 学者,热心华侨华人研究,2008年来广州暨南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我们有幸认识。她不懂中文,我只能靠蹩脚的英文或借助别人翻译 西班牙文与她交流,但她却能与中国亲人共读我的书,说“很有趣”。她在古巴中华总会馆周卓明总书记的助力下,发掘了不少相关史实 ,找到了我父亲的好些人脉线索。

像这样的热心读者、专家还有不少。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各适 其式,但都出于一片挚诚,同为推动我深入研究的动力。正是他们的 推动,使我感到必须出一个修订新版,而且要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 ,让它从内容到形式都焕然一新,以报答读者和专家的厚爱。

期盼大家继续多多赐教。我希望,即使是读过《古巴华侨家书 故事》的读者,也不会觉得这个新版是一个重复。或许,还能从中获 得新东西,有新感受。

黄卓 才

2011年春于暨南 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