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纪录片:记录让城市更精彩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曾用这样的话语来阐述纪录片对刻画时代精神、保存群体记忆的功用。同样,纪录片是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一个城市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城市的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缩影。对城市的记录,其实就是书写人类社会的历史。本章分析中国城市纪录片的内容构成,阐述城市纪录片多样化的叙事形态,探索城市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为城市纪录片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借鉴。
一、记录城市的多元影像
21世纪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城市是纪录片重要的素材之一。纵观纪录片的发展历史,从来不曾停止将镜头对准城市,这个有人、有物、有真情、有故事的地方。中国城市纪录片的内容构成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城市风貌
城市风貌是城市中各种物质形态环境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从城市风貌中可以了解到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城市纪录片《春城昆明》介绍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花开,有“花之都”“天然花园”之称。悠久的历史为昆明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滇池、石林、翠湖公园、世界园艺博览园等。纪录片《春城昆明》走进这些流光溢彩的宝地,引导受众去探访彩云之南的秀美。由大学生拍摄的以烟台文化、历史、社会为素材的《纪录烟台》系列纪录片由12个小纪录片组成,包括人文、社会、历史、工业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现烟台的城市风貌。纪录片《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介绍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同时,世界各大宗教也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传入泉州,使之成为一座具有世界性宗教文化特征的城市。泉州境内山川壮丽,人文荟萃,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光秀丽,充分体现了泉州独特的城市风貌。
2.城市揭秘
城市的神秘色彩渗透在城市的方寸间,从而使城市纪录片充满别样的韵味。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北京城之谜》介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非常注重建筑的“至中至正”,可是北京城内城西北角却形成一个抹角,有很多关于西北角抹角的传说,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说法,专家对于抹角形成的原因也仅是一个推测。7集纪录片《北海探奇》介绍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北海市,北海市背靠中国大陆、南临北部湾海域,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北海带来了众多自然与人文景观。绵延20多千米的银色沙滩,妙趣横生的海边生活,神奇瑰丽的海底世界,每天都在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此流连忘返。然而多数人似乎并没有思考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座位于中国大陆南端的滨海城市为什么反而被称为北海呢?这一谜题也为《北海探奇》带来了神秘的效果,揭秘的过程自然也就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新疆卫视拍摄的纪录片《伊宁》更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伊宁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哪个年代?2 000多年前的一场战争中,是谁第一次将它的名字见诸史书?历经千年岁月,在十几种音同字不同的写法中,伊宁两个字最终因何得以确定?确定背后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伊犁地名的由来源自一句怎样的成语?在被称为宁远之前伊宁还有其他什么的名字?民国时期又是因为什么将宁远更名为现在的伊宁?受众在观看纪录片解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增加了对伊宁这座城市的了解。
3.城市变迁
城市纪录片运用影像这最直接的方式,回顾和触摸着城市化进程的脉络,让熟悉城市的每个人感受着城市发展的前世今生。一部反映武汉历史建筑变迁的纪录片《汉口,汉口》通过照片、录影、访谈、动画、资料等手法,将法国领事官邸、循礼门火车站、交通路生活书店等建筑的建成、保存、消逝一一道来。由中央电视台《见证》栏目与湖南株洲市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摄制的5集纪录片《株洲故事》,以株洲建市60周年为背景,回顾了株洲工业的由来与兴起,城市的发展与变迁。株洲从污染城市到宜居城市,充分展示了移民城市的开放、包容、创新的特质和魅力。再如安徽蚌埠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桥与城——蚌埠篇》,纪录片共分3集:《应运而生》《宿站之城》《淮河明珠》。该片运用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影像资料及对专家、学者、蚌埠籍名人的采访,通过历经百年风雨沧桑的淮河大铁桥,向受众讲述蚌埠百年变迁史,演绎出蚌埠从一个小村落变为淮河岸边一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的传奇经历。纪录片《走进哈尔滨》透过镜头领略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欧陆风情、欣赏风格各异的建筑,更为重要的是了解这座城市百年的历史变迁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哈尔滨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解放的大城市,对支援全国的解放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从此,哈尔滨历史掀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回首过去,旧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天翻地覆,物转星移,今日的哈尔滨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座城市充分挖掘自身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域特色,形成了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人文城市景观群。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与欧式建筑、古典建筑交相辉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与冰雪节双星闪烁,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一个现代化的历史名城展现在世人面前。
4.城市探源
中国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和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城市一样,中国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许多共同点,但是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中国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还是显示出许多独特之处,特别是中国的城市有着悠远的历史文化源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5集纪录片《走进青岛》介绍了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的青岛市,1994年2月,它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6 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小镇,昔称胶澳。《走进青岛》讲述青岛悠久的历史有待受众去解读。又如由安徽芜湖市委宣传部与央视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合拍的3集纪录片《古韵芜湖》,该片充分挖掘芜湖历史文化资源,展示独特地域形象。通过介绍大工山古铜冶、繁昌窑青白瓷、汤天池铁画这些芜湖悠长历史的代表,展示了芜湖悠久的城市历史。再如纪录片《南京城》,南京城的开拓与创造者是东吴孙权。依山而建的石头城,易守难攻,用以储军粮兵械,是当时东吴最主要的水军基地和江防要塞。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这是中国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第一个王朝。孙权走入金陵这一步成为影响中国历史政治、经济格局的重要标志。为促进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保障都城的供给,孙权实行屯田制,开凿人工运河建立四通八达的水上运输,开辟海上航线,密切了沿海岛屿与大陆的联系,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海上力量。南京成为长江中下游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5.城市亮点
在中华大地上,每一座城市兴起的背景和发展历程、自然地理风貌和人文景观、建筑和民居院落、居民交际的公共活动场所等,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和城市自己的特色。位于山西省北部的大同市是中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2 300年的建城史和1 600年的建都史,大同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其中古寺庙就占了一半以上,且保存完好。这些颇具建筑、艺术和观赏价值的寺庙及其内部藏品,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成为城市亮点。电视长纪录片《大同寺庙》重点介绍了雄浑险峻的“北岳”恒山的悬空寺和始建于唐代,重修于辽、金时期的善化寺以及梁柱建筑艺术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誉为“集中国斗拱之大成”的华严寺等,这些名寺古刹为大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迷人的光彩。中央电视台拍摄的5集纪录片《城事·泸州》介绍的四川泸州辖长江和沱江的交汇处,是川滇黔重要的交通要道。自宋朝以来,这里就是商埠云集的码头。每年夏季,长江上游雨季来临,人们在码头边做好防洪的准备,在夏季,这里也是市民们避暑纳凉的地方。码头对于泸州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他们世世代代都和码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码头文化也成为泸州的亮点。中央电视台拍摄的4集纪录片《西域八卦城》讲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特克斯县是一座神奇的城市,这里的布局是按照八卦的图形规划的。特克斯县因为其奇特的布局被称为“八卦城”,这里没有一个红绿灯,却路路相通,一点也不拥堵。城中随处可见与八卦相关的景观,特克斯人已将八卦运用到了极致。八卦成为特克斯城市的一大看点。再如纪录片《走进瓷都景德镇》讲述世界上有一种泥土烧成的器物与国家同名,这种器物叫瓷器;在中国有一个南方小镇用皇帝年号命名,这就是景德镇,聆听千年瓷路足音,触摸陶瓷发展律动,瓷器成为景德镇亮丽的城市名片。
二、叙事形态的多样选择
城市纪录片在叙事形态上,充分体现了其多样性选择的特点。
1.用个人感受讲述城市印象
城市纪录片中个人化的叙述,使城市具有了非常明显的个人色彩,城市从中展现出最大的魅力来。中央电视台2003年播出的17集电视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是以作家为主述人、以城市为叙述对象的纪录片,该片采用非常个人化的视角,展现作家的城市故事。作家用自己的回忆折射城市的历史,用自己的经历编织城市的变迁,用自己独特的观察阅读城市的风景,用自己缜密的思考揭示城市的文化内涵。纪录片《一个人和一座城市》强调个人色彩,强调将城市经验和观察转向内心深处,观察与回忆结合、体验与想象交织、反思与批判融合是其主要叙述方式。如作家孙甘露眼中的上海,就不再是高楼密布、灯红酒绿的时尚大都市,而是一个充满了破败、孤寂气息的老城邦。随着主讲人的叙述,镜头回避了喧嚣的都市场景和引人注目的标志性建筑,而记录了一番潮湿、阴沉的景象。这种视觉上、心理上的强烈反差,使人们看到了上海的另一面,感受到作家对城市的另一种感情。这种个体化的叙述依托于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思考蕴含于平实的叙述之中,它不直白显露,而是“润物细无声”,于无声处打动受众。再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26集纪录片《1949城市的记忆与重生》通过亲历者的口述,通过个体命运的变迁,描述解放战争时期城市的记忆。《南京》篇选择的是南京金陵大学校长陈裕光的女儿陈佩结,《北京》篇选择的是张自忠将军的女儿,如果讲述人和其身份无关,和什么有关呢?就是其与这个城市的命运,以及和这次解放战争的关系——与解放城市本身是相关的。个人对于城市的观察,往往是敏锐的,而城市的变迁带给人的触动,也往往是刻骨铭心的。
2.以铺陈方式叙述“城市通史”
城市纪录片以铺陈方式叙述“城市通史”,展现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一脉相承的发展轨迹,追溯城市历史文化的源头,具有填补中国城市通史研究空白的意义。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6集纪录片《山水长安》介绍的长安位于中国版图的中心,地处中国的大西北,在华夏5 000年的文明史里,有13个王朝1 200多年的时间都把这里作为首都,它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这个城市就是古都西安,纪录片《山水长安》展现了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7集纪录片《走进东方桥头堡:日照》介绍的日照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山东东南部,黄海之滨。日照历史源远流长。夏、商时期属东夷,西周初年的著名人物姜太公便是“东夷之士”。今秦楼街道冯家沟村东南有姜公台,传说即为太公钓鱼处遗址。日照本是一个县,划分后成为一个市。西周到战国前期属莒国。公元前11世纪,周灭商后,封少昊之后裔为莒国君,定都今莒县城阳。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历经沧桑沿革,1087年置日照镇,属莒县,取“日出初光先照”(据乾隆年间《日照县志》记载)之意,始有“日照”之名。曾被誉为“东方桥头堡”,《走进东方桥头堡:日照》就是日照市的城市通史。中央电视台拍摄的9集纪录片《探秘商丘》讲述的商丘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早在一万多年前,三皇之一的燧人氏在这里发明了人工取火,人类从此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远古时期商部落曾在此聚居,这里的人们最早开始商业贸易,使商丘成为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商丘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五帝中的颛顼、帝喾起,经商汤的商朝、西周时的宋国、西汉时的梁国,皆把商丘作为国都,宋朝又把商丘改为应天府和南京,作为陪都。其他朝代也在这里设郡置州,把商丘作为神州重镇。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9集纪录片《探秘商丘》用影像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千年通史。
3.用时间定格来记录城市足迹
纪录片用定格时间来记录城市发展与崛起的足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电视纪录片《香港沧桑》展现了150年来的香港史及回归路,用镜头去捕捉、诠释、表现香港150年的岁月。由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承制的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秉承“以真实为灵魂,以人物为主角,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核心”的创作原则,以澳门回归十年来的“变与不变”贯穿始终,向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对于“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庄严承诺和成功实践,展示澳门特区政府治理澳门的卓越能力,突显中央政府一直以来对澳门社会强有力的支撑,反映澳门民众日益增强的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着力体现国际社会和澳门各界对澳门未来发展的信心。
三、记录,让城市更精彩
城市纪录片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记录,让城市更精彩。
1.充分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说过,21世纪影响世界发展的两大事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城市化,城市化将为未来30年中国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强大动力,而中国城市化也将给世界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中国现在正进入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样也是城市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座座地标性建筑拔地而起,充分见证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体现出所在城市的外在风貌及内在气质。纪录片《打造新上海》充分发掘建筑中包含的历史细节,在表现建筑奇观的同时,也用具有震撼力的画面讲述了上海的时代变迁,体现了上海作为未来国际大都市的品格。上海这座致力于打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在保护历史文化方面毫不迟疑。就在1999年,上海决定在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地区打造“新天地”以迎接新中国成立50周年。上海没有推翻这个历史遗址,而是巧妙地将新建筑按照原有建筑的风格建设,使这些老建筑获得新生。近年来,中国城市的天际线正以前所未有的刷新速度追逐着时代的脚步,古老文化在城市化建筑中逐渐消失。纪录片《正在消失的羊城》给受众带来城市现代化建筑取代古老文化的深切思考。该片一开篇,便透过一位“80后”的眼睛,遥望2012年的广州,住在106层之上的他,映入眼帘的皆是摩天大楼,这时“00后”的孩子问他:以前的广州是怎样的?“80后”发现自己无法回答,心中怅然若失。纪录片便从“一栋老房”、“一条老街”、“一座旧城”三个章节展开,揭示这座2 200年历史的古城曾有过的充满味道与情怀的一街一巷、一砖一瓦、一物一景,从另外一个角度充分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2.深刻解读当代城市体现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对城市居民精神面貌的高度概括,也是城市居民道德观念、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的集中体现。“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凝聚上下,鼓舞各方的响亮号角。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的地域性群体精神,而这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于是出现了一系列对城市精神进行表述的纪录片。如上海市的城市精神归纳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八个字。纪录片《打造新上海》围绕金茂大厦、卢浦大桥、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塔等上海标志性建筑进行实地拍摄,以全新的视角展示每座建筑的特色。通常,人们习惯于将这些地标性建筑当成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却不会想到这些建筑在修建过程中面临过的困难。上海的金茂大厦要克服浦东地区软土地基的致命弱点;环球金融中心要解决台风可能造成建筑被吹倒的问题,并在1997年因亚洲金融危机而停工,直到2003年才复工;上海世博会场的空地需要通过大量拆迁而获得。毫不夸张地说,所有这些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最终完成,是包括设计师、工程师、施工人员在内的所有人谱写的史诗,而坐落在不同城市的所有建筑又间接构成了中国城市的发展史,并能够深刻反映出顽强不息的城市精神。江苏常熟电视台拍摄的城市纪录片《和谐常熟》用镜头穿梭千年光阴,向观众展示了常熟美好的城市形象。纪录片《和谐常熟》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常熟的沧桑变化,回望了常熟古城历史深厚的文明,展望了常熟未来宏伟的图景,充分体现了“崇文、尚和、创新、超越”的常熟城市精神。
3.理性审视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城市纪录片理性审视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关注城市本土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现状,表现出城市最真实的一面,让人能更好地了解一座城市。《煤市街》是一部反映城市拆迁的纪录片,该片以北京“煤市街”为背景。2004年12月27日起,北京市政府启动了煤市街道路改扩建项目,要把原来8米宽的路面扩宽到25米,因此这条街上的多数原住民均面临被拆迁的命运。张金利、孙铁生和刘瑞萍是煤市街的三个拆迁户,他们因不满拆迁赔偿方案而走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部片子的特殊之处在于,主要素材由当事人亲自拍摄。这些另类非主流的历史记录者用最真实的镜头语言记录了时代剧烈变迁中的人和事,他们的行为改变了煤市街寻常的市井空间,为时代写下了注脚。社会的发展进步并不仅仅看有多少高楼大厦,还应当关注每个人的现实需要和精神需求,让社会关爱的阳光温暖人们的心房。纪录片《乡愁》讲述静安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正在迅速蹿高,与之带来的就是老城的迅速消失,作为弄堂或者石库门长大的孩子大多数已经进入装修豪华的新居,一道铁门将昔日亲如一家的邻里情阻隔在“猫眼之外”。《乡愁》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它对旧城的回眸,它更直接的意义在于记录了从20世纪20年代延续至今的石库门文化的变迁过程和城市中人与人的关系。北京华风气象影视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拍摄的纪录片《暴雨中的城市》讲述的是2007年7月18日山东省济南市遭遇大暴雨袭击,短短三个小时的暴雨就导致37人不幸遇难,4人失踪,171人受伤,财产损失高达12.3亿元。它记录的就是这黑色三小时的点点滴滴。繁华的大城市中,农民工的身影是藏在角落里不被人发现和重视的,他们的理想,仅仅是提升生活质量。而大连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工地》就是一部反映农民工进城打工的纪录片,真实地取材于建筑工地上一群农民工们的日常生活,透过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的理想,展现了农民工朴实的品质,揭示了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而当问及他们最想做的事时,他们的回答也并非遥不可及,踏实而朴素的内心,没有奢望,没有尔虞我诈的争权夺利,只有勤劳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换取幸福的果实。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兄弟们正在用血肉之躯扛起钢筋水泥去建造宏伟的高楼,建设偌大的城市,而他们也在逆光里和建筑物融为一体,理想也随之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呈现为一种伟大的生活和精彩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