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纪录片:影像里的中国(暨南新闻传播学术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海洋纪录片:知海 用海 卫海

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蓝色家园,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由国家海洋局、海军政治部、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8集电视纪录片《走向海洋》是我国第一部大型海洋文化纪录片,在当今中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这部纪录片的传播内涵对中华民族树立起现代化的海洋意识具有的里程碑意义。

一、知海:梳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进程

纪录片《走向海洋》站在时代的角度与历史的高度,系统梳理了中华民族5 000年海洋文明的沧桑变迁。

1.唤醒民族记忆深处的海洋印记

“向海而兴,背海而亡”,这是纪录片《走向海洋》最重要的观点之一。《走向海洋》从秦始皇五次东巡一直讲到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生动、系统地总结了海洋在中华民族兴衰沉浮的大历史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象征,是雨水与海洋的主宰。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文明有海洋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与海洋密切相关。在《走向海洋》第1集《海陆钩沉》中,明确指出“对大海充满敬畏,是早期人类共同的心理基调”。《走向海洋》第2集《海上明月》中说“古籍记载,住在海边的吴越居民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海洋性格”,越人是“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而吴国更是“不能一日无舟楫之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至今为止,农业文明的因袭,历史发展的曲折,仍然从思想观念到制度设计,从科技积累到发展方式,都制约着中国人的海洋梦想。很多国人仍然还没有完全意识到,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面积之外300万平方千米的海洋面积对于未来中国的意义。纪录片《走向海洋》的出现,回溯了中华民族海洋文明发展的历史渊源,提升了民族海洋意识尤其是海权意识,对于帮助受众更加深刻全面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海洋文明和海洋文化,唤醒民族记忆深处的海洋印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揭示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转变进程

纪录片《走向海洋》分析了古代东西方人截然不同的文明特质,揭示了中华民族海洋观念的转变进程。首先,历史告诉我们,中国不仅是一个内陆文明国家,更是一个海洋文明国家。自秦始皇扫六合而统一中国以来,中国人就一直在追寻海的足迹。嬴政在完成内陆的一统之后,旋即开始了向海疆的扩张,并派遣徐福东渡大洋。大汉天朝,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元朝创建了当时为世界震惊的水军。明朝时代,郑和率领的船队轰动世界。在新时代,中国需要新的生存空间——海洋。有中国海,就有中国海洋文化。其次,纵观中国历史,走向海洋多数是被逼出来的:一是内在的需要,土地资源不足了,就要走向海洋开发资源;二是外在的挑战,海洋不安全了,就走向海洋保家卫国。所以,只有建立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积极拥抱海洋,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崛起于世界。再次,在加快海洋开发、建设海洋强国的过程中,纪录片《走向海洋》主动传播海洋知识,深刻挖掘海洋文化,引导舆论关注海洋热点问题,促进全社会认识海洋、关注海洋、善待海洋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最后,纪录片《走向海洋》强调求新求变、先行先试的开创意识,求富重商、搏击潮头的竞争意识,世界互动、海纳百川的开放意识,为当前我国的海洋开发寻找历史依据,提供精神动力。因此纪录片《走向海洋》有利于增强国人海防意识、自强意识,也有利于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和平崛起。

3.再现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特质魅力

纪录片《走向海洋》通过大量史实,使受众能够深切领悟到中华民族自殷商时代以来就有征服海洋的勇气,中华民族同样具有海洋文化的特质魅力。

首先,中华民族在自己的文明史中,并没有拒绝大海的召唤。与西方殖民者通过海洋在全球争霸和掠夺不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经略海洋的目的,只是为了传播文明、发展贸易以互通有无。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郑和与他的事迹一直在东南亚和南亚被传诵、纪念的原因。

其次,展示了中华民族历史风帆在指南针引航下曾经独占鳌头的历史篇章。在纪录片《走向海洋》第2集《海上明月》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在宋代,航海家们对季风和洋流已经颇为熟悉。在福建泉州的九日山上,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当时人们记录航海前“祈风”的石刻。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写道:“在11世纪中,他们在潮汐理论方面一直比欧洲人先进。”

流风所及,甚至宋代的士大夫对于海洋气象、水文知识也不陌生。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4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这提示已发现另一项先进的航海技术——罗盘导航。

罗盘随着船队一起到达了印度洋,印度和阿拉伯的航海家们如获至宝。接着,欧洲人开始受益。恩格斯曾十分肯定地指出:中国“磁针从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人手中,在1180年左右”。

如果不能说是中国人第一个认识了海洋,但也绝不是最后一个,更不能说一直没有认识海洋。从秦始皇到朱棣,再到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我们的先贤仁人、革命领袖,无一不把他们的目光投向那片蓝色的海洋。因此,受众一定要以海洋的胸怀和气度正确评价中国的历史,评价中华民族在走向海洋中的伟大历史功绩。

再次,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外向性、兼容性、商业性、进取性、和平性五大特征,内涵丰富,包括龙鱼文化、渔盐文化、航海文化、海商文化、海防文化、港口文化、祭海文化等。纪录片《走向海洋》侧重表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海上经济或是海上军事,从中海油的发展到航空母舰的建造,中国正在重新认识海洋,战略性地重视海洋,海洋文化在中国翻开了历史性的新的一页。正如纪录片《走向海洋》第7集《走向大海》说的那样:陌生的海域一天天变得熟悉,一个新的时代正乘风破浪而来。

二、用海:不断推进国家海洋发展战略

海洋被人们称为蓝色疆土。20世纪末,有人预言,21世纪是海洋世纪。如果说,21世纪前十年还是海洋开发的酝酿期,那么进入第二个十年,中国乃至世界,真正步入海洋开发全盛期。纪录片《走向海洋》为我国“走向海洋”的伟大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可靠的理论宣传基础。

1.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海洋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空间,人类社会正在以全新的姿态向海洋进军。近十年来,随着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新的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不断被发现,海洋已成为巨量财富源泉,为解决困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两大问题带来了新的曙光。纪录片《走向海洋》告诉我们,海洋不仅是人类生命的起源,更是地球重要的资源。海洋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蕴藏了巨大的能源资源。转变海洋开发利用方式,实现可持续利用,是海洋资源利用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海洋是陆海统筹的连接点,加快海洋资源的统筹利用,有利于打破海陆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进陆海经济一体化,实现陆海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和布局对接。海洋开发和利用将成为人类现在和未来的主要价值取向。在纪录片《走向海洋》第8集《经略海洋》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说明中国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步伐:

2004年,国务院作出决定,批准“中石油”“中石化”“下海”,与“中海油”一起开发海洋石油天然气。5年后,2009年7月8日,《财富》中文网与英文网首次同步发布了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企业有43家上榜,3大石油公司都赫然在列。

2.全球贸易重要通道

目前,全世界有较大海港2 000多个,国际货运的90%以上通过海上运输完成。根据韩国贸易协会公布的“2010年世界十大集装箱码头吞吐量”数据显示,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2010年已达2 907万TEU(国际标准箱单位),超过新加坡港,成为世界第一。海洋不仅是国家安全防护的重要屏障,同时也是世界贸易的重要通道。纪录片《走向海洋》说到北宋海外贸易已经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纪录片《走向海洋》第2集《海上明月》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证明了这一点:

在新法中,海外贸易被赋予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宋神宗曾说过:“东南利国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他要求臣下“创法讲求”,以期“岁获厚利,兼使外藩辐辏中国”。

公元1080年,宋元丰三年,朝廷在外贸重镇——广州,率先施行了《广州市舶条》,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航海贸易法规。

凭借无可比拟的科技实力,宋代的中国船长们不仅牢牢掌握了环印度洋航运的控制权,而且,将贸易航线延伸到了非洲东海岸。巨大的中国商船,往来于广阔的海洋之上,由此而来的巨额收入,源源不断地流入南宋国库。到1128年,海外贸易所得已占居国库收入的20%。这种现象,在传统中国也是孤例。

在第8集《经略海洋》中更是展示了新世纪中国海外贸易的巨大成就:“2009年,中国船舶制造业跃居世界第一,中国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连续6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3.构建海洋产业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更加重视构建海洋产业体系。目前,全球现代海洋产业总产值达1万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23万亿美元的4%。中国是有着18 000多千米海岸线的国度,是拥有300万平方千米蓝色国土的海洋大国,随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对远海大洋的探索将更加积极踊跃。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在2012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海洋法律法规与政策规划体系初步建立,海洋环境监测体系日益健全,海洋综合管控能力得到提高,海洋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新一轮海洋经济将由海洋高技术产业带动,在海洋领域找到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着力构建完整的、高层次的海洋产业体系。在纪录片《走向海洋》第8集《经略海洋》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为了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石油业在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技中,从一个“迟到者”“弱者”后来居上,成为强者。

最引人注目的,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上天入海。继航天领域跨入大国行列之后,中国向深海进军又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从中受众可以看到我国在这股轰轰烈烈的海洋开发热潮中,如海风浩荡展开壮丽的画卷。在第8集《经略海洋》中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细节:

2002年元旦,广东湛江养殖专业户韩观成领到了一本特殊的证书——《海域使用权证书》。它以法律的形式,保障这位老人对眼前这5.6公顷的海域,拥有7年的使用权。

虽然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但实际上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韩观成领到的,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本《海域使用权证书》。200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日这一天,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主席令:批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这部法律,把国家所有的“海域”如同土地一样列为“用益物权”。等待了3 000年,被中国人视为命根子的“厚土”与风云变幻的海洋,通过法律的形式,终于连成了一片。

这段内容告诉我们,我国从传统的海洋捕捞业正在发展为“捕—养—加”并举的工业化渔业生产,呈现出我国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的良好势头。

三、卫海:失去了大海,就失去了未来

纪录片《走向海洋》告诉我们,告诉子孙,失去了大海,就失去了未来。

1.呈现当今风起云涌的海上安全形势

当今,世界人口数量剧增、陆地资源锐减、环境污染严重,各国纷纷把目光投向海洋,海洋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海洋权益的矛盾和争夺日趋激烈。“海权”属典型的权力政治范畴。现代意义的海权概念就是国家的海洋综合国力,是衡量国家海洋实力和能力的重要指标。中国既是大陆国家,也是重要的海洋国家,海洋在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纪录片《走向海洋》用史实说明近代以来的100多年间,中国遭世界列强从海上入侵达479次之多,其中规模较大的达84次,入侵舰船共1 860多艘,兵力47万多人,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港湾和岛屿,都曾遭外敌蹂躏。进入21世纪,中国在海上方向的战略利益更加重大,保卫海上安全已成为我国的重大战略问题。西塞罗说:“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钓鱼岛争端甚嚣尘上,南海资源受到周边国家掠夺,蓝色国土遭到邻国蚕食,海外华人生命安全不时受到威胁,海上通道面临种种军事危机……纪录片《走向海洋》第7集《走向大海》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说明了严峻的海上形势: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此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对于日本企图侵占中国钓鱼岛领土主权的行径,中方均及时提出了严正的交涉。但日本变本加厉,不断制造事端,进而抢夺太平洋上的主导权。

“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是中国政府采取的正确而明智的做法。但半年后,1979年5月,日本政府却在钓鱼岛修建了直升机场,并派出了调查团和测量船,试图造成钓鱼岛是日本领土的既成事实。

而在南海,岛礁的抢占更加触目惊心。面朝大海的中国,究竟有没有能力维护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呢?

在《走向海洋》第8集《经略海洋》中这样一段内容更是触目惊心:

在南海,石油人却一直痛心不已!

利益的背后,永远是贪婪的目光。20世纪70年代,这些人烟寂寥的岛礁,成为列强争夺的蛋糕。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等国的石油公司分别与周边国家合作,进入南沙群岛海域,进行掠夺性的勘探开采。

纪录片《走向海洋》用这样的现实提醒受众:海洋的安全决定着国家的安全,海洋的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长期存在的海上安全威胁和大国势力的不断渗入,使我国的海上安全形势比较复杂,不可盲目乐观。因此,保卫海洋就是保卫国家。

2.“走向海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途

海洋不是一道屏障,而是通道,到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与国之间利益博弈更加激烈的今天,中国“走向海洋”势在必行。

首先,坚强意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走向海洋的步伐不会停顿,建设现代化海洋强国的目标不会动摇。正如《走向海洋》第7集《走向大海》说的那样:“短短20多年,中国的海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极地长期有效地开展科学考察活动,既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向世界展示了我们这个东方古国走向海洋的信心。”《走向海洋》以“一名驻守南沙的战士惊奇地发现”来结尾,让在全片中一直内敛的激情迸发出来:“中国的疆域不是一只雄鸡,更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是奔腾不息的火焰,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是火炬的托盘和手柄。”这个结尾是对我们走向海洋热情的激发!

其次,科学规划。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我国已经具备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和基础。正在编制中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将对我国“十五”及以后10年的海洋经济发展提出规划安排。提高认识,认准方向,扎实推进,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国建成世界级海洋经济大国甚至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再次,捍卫海权。每一位中国人应该深刻认识到,中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有着巨大的海洋国土和海洋利益,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来确保国家安全。纪录片《走向海洋》在开篇就表达了一种新观点:中华民族更是海洋文明。喜马拉雅山虽然挡住了印度洋的季风,但中华民族并没有与海洋隔绝,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海洋时刻息息相关。

纪录片《走向海洋》较好地将全球意识与民族意识结合起来,一方面论述了和平利用海洋,为全人类造福的伟大意义,另一方面也阐释了我国必须有走向海洋的实力,只有彻底捍卫国家海权,做到“主权属我”,中国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海洋强国。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历史是艰难曲折的,但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全面走向海洋,充分利用海洋,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步伐。

3.让“崇尚和谐”的理念走向世界

保护中国的海洋权益,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对世界和平有着重要价值。2009年4月23日,胡锦涛在会见应邀前来参加海军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巴西等29国海军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推动建设和谐海洋,是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共同追求。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海洋”理念,指出了中华民族经略海洋的方向,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海洋文明和海洋观念的继承与发展。纪录片《走向海洋》对历史和现实的挖掘,加深了我们对“和谐海洋”的理解。

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历史是追求和平的历史,纪录片《走向海洋》是一个意味深长而又令人振奋的宣言,它向世界发出了让所有龙的子孙感到自豪与兴奋的呐喊:为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为了构建“和谐海洋”,中国人通过海洋带给世界的是和平与友谊,是理解与宽容,无论是用历史的厚度还是全球的视野来考量,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海洋文化、海洋观都是值得今天的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中华民族带着和平的愿望去迎接东方的日出,也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去迎接随时可能到来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