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谜游戏:心智模型
我们的大脑不直接感知现实世界,而是构建了一个模型,神经学家称其为心智模型。大脑会持续建模,每次你咬一口食物,并不是在品尝食物本身的味道,而是大脑对这种食物味道的最佳推测。这一模式主要是味觉起作用,其他知觉也同样奏效。虽然大脑努力精确地还原现实,但正如上文的狗粮实验和品酒实验,这些模型远远不够完美。
心智模型极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几乎不能被“纠正”重建,因为感知到的所谓现实就是心智模型构建的现实,所以我们永远不能验证对错。因此如果一个品牌或企业影响了心智模型,那么就可以直接影响我们对现实的感知。
餐厅在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此,即心智模型很容易产生暗示。当我们坐下点餐,我们会不自觉地留意周遭的一切:餐厅环境、背景音乐、餐具、地段等。实际上,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影响心智模型。在废弃的仓库和华丽的宴会厅,同一顿饭吃起来味道也会截然不同。
大脑时时刻刻都在建模,所以我们从未留意心智模型什么时候开始以及如何运行。理解大脑如何构建这些心智模型,尤其是味觉模型,是理解在消费时如何被影响的关键。
首先要知道大脑什么时候建模。大脑并不会对所有感觉一视同仁,而是优先处理更强烈的感觉。与其他感觉相比,味觉非常微弱(因此易受影响)。视觉是最强烈的感觉。如何知晓这一点?视觉中枢占大脑皮层的绝大部分;大约1/3脑容量用来专门处理、解读视觉信息。与其他感觉相比,视觉占主导。
听觉紧随其后,但同时处理视觉、听觉信息时,你会切实感知到大脑就像一个失之偏颇的交警,如果视觉数据和听觉数据同时靠近十字路口,大脑每次都会优先处理视觉信息。
这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网球决胜盘抢七局。一段视频中有个男人一直在重复单词bah,声音很清楚:bah,bah,bah,bah。现在有另外一段视频,还是这个男人清楚地重复fah:fah,fah,fah,fah。最后,把第一段的音频剪辑到第二段上,现在会看到这个人的嘴型是fah,但发出的声音是bah。哪个“声音”赢了,是bah还是fah?哪段数据,音频还是视频更符合心智模型?显然,每次都是视频。尽管实际听到了bah,但由于视觉占主导地位,于是心智模型以此获取信息,导致我们最终误听到了fah。
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这就是著名的麦格克效应(McGurk effect) [3][4]。
这不是个例,因为视觉对大脑的心智模型影响强烈,而味觉是最微弱的感觉。近来,许多研究[5][6]重复验证了品酒实验结果,但实验内容略有不同:
不是简单添加食用色素,而是用增强现实技术(AR)把白果酒变成红色。受试者只能通过AR观看果酒,也就是用数字设备改变了外观颜色,但实验结果再次相同。即便果酒用料一样,“红色”果酒“尝起来”像是草莓和深色香料的味道。这简直像《黑镜》的现实写照:在虚拟世界中改变食物的颜色,那么在现实世界中对食物味道的看法也会随之变化。
食物颜色可以让你垂涎欲滴,也可以让你觉得淡泊寡味。在一项日本兵库大学的实验中,研究调查了颜色对汤羹的购买影响[7]。 受试者品尝的汤羹配料、碗碟、温度都一样,只有颜色不同。添加无味食物着色剂来测试受试者的反应。结果不可思议。蓝色着色剂降低了受试者的进食意愿,他们对汤羹的美味度和舒适度的感觉也大打折扣。而且,喝蓝色汤羹的人感觉焦虑,满意度最低。也就是说,受试者感到不满只是因为汤羹是蓝色的。
在之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讨论过,受试者经常受骗。他们都很熟悉肉酱和红酒,知道这些东西应该是什么味道。蓝色汤羹也是如此,但他们品尝时仍受到了影响,这是因为蓝色汤羹的心智模型是基于大家对蓝色食物的想法。
无论是基于根深蒂固的进化论,还是生活经验,大脑都会得到暗示,觉得蓝色食物不安全,因为健康的食品颜色一般不会是蓝色。而蓝色食物(例如,变质的肉类)通常不是什么好东西。
已故的脱口秀泰斗乔治·卡林就曾有个段子:
红色有覆盆子、樱桃和草莓;橘色有橘子;黄色有柠檬;绿色有酸橙;棕色是肉色……压根没有食物是蓝色!别拿蓝莓来狡辩,谁都知道那是紫色。蓝纹奶酪?也不是!那是有绿霉菌的白奶酪[8]。
受试者可能没有意识到食物是蓝色的很可疑。但是,喝汤时大脑还是不自觉地影响了心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