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手记:我的教育感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
校训校歌:融化在师生的血液中

校训与校歌是学校办学理念最简明最精辟的表达,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它体现了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凝聚全校师生与家长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同时期诞生的校训与校歌,带有不同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历史痕迹,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记得看过一则报道,任正非的母校校长希望任正非能给母校捐一笔钱。任正非的回答是:“如果你不把校训搞清楚,不讲清楚为什么要办学校,怎么样办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那我不能给你钱。”

创办南山二外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南山二外的校训怎么定。

我们虽研究了许多兄弟学校的校训,但最终还是回到了我们自己的教育主张与培养目标上,这是学校校训的原点,也是终点。我们的教育主张就是培养适应未来的人,而做人与做事是个体在社会上生存的两个基本点,每个人的成功与幸福都赖于此。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祖国宝岛台湾,参观了位于南投县境内群山之间的中台禅寺。这是我见到的唯一一座中西合璧的中国寺庙,寺顶高耸壮观,内部空阔透亮,无烟火缭绕,给人一种包容万千的大度感。中台禅寺办有一所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年级都有。学校的校训“敬、慈、和、真”,源自开山方丈惟觉法师题写的中台四箴行(寺训)“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友以和,对事以真”。中台四箴行一下子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上以敬,对下以亲,对友以和,对事以真”,散发着浓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把做人做事的朴素道理说得明明白白。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突然跳出八个字:“对人以诚,对事以精。”

“对人以诚”,包含着“对上以敬、对下以亲、对友以和”的道理。用“诚”更是考虑到目前在社会道德层面诚信缺失的危机,告诫师生一定要诚实、诚信与忠诚,这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对于“诚”,学者张祥云教授则有更深刻的论述:“不诚无物,至诚如神。‘诚’是人文教育的‘底色’,是基础,是根底。”(张祥云:《道理与功夫:人文教育学论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74页)

“对事以精”,是希望师生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待现在和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而“精益求精”是毛泽东1939年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提出来的。在文中,毛泽东高度评价白求恩:“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用“精”代替中台四箴行“对事以真”的“真”,更富有时代感。

南山二外的校训“对人以诚,对事以精”含义深刻,朗朗上口,易记易懂,迅速深入人心。我们为此专门建了一堵校训墙,这堵校训墙也成了师生们最难忘的地方。

一般来说,校训一旦确立,就应传承下去。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有些校训也需要与时俱进,特别是一些在确立时就不理想的校训。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是毛泽东的母校,这所学校历史悠久,其前身是1161年创办的城南书院。该校原来的校训是“知耻公诚,勤俭雄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为母校制定了新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和校训一样,校歌的教育作用一直受到重视。1938年,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门曾发出训令:“音乐一科,为陶冶青年儿童身心之主要科目……自编校歌,以代表各该校之特点,而于新生入学之始,则教之歌咏,以启发爱校之心,影响至为重大。”(见深圳市宝安区国学教育研究会:《弦歌不辍:民国时期校歌校训》,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

1937年,“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毛泽东让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人凯丰作词,吕骥谱曲,为学校写了校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抗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融在校歌中。这首气势磅礴的抗大校歌如今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的校歌。

南山二外在确定校训后,接着就推出了自己的校歌《放飞希望》,并由当时华谊兄弟音乐有限公司的签约歌手、南山二外学生陈维琳首唱。歌词中含有南山二外的校训“对人以诚,对事以精”和学风“多思、好问、博学、创新”。歌词传递了南山二外老师对学生的无限关怀,“南山二外我的母校,你的目光深情地将我守望”,也表达了南山二外学子对母校永远的热爱,“南山二外我的母校,无论我到哪里,永远为你歌唱”。

在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上,当国旗冉冉升起之后,司仪宣布唱校歌、升校旗时,同样也是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歌声,响彻蓝天,飞向明天。

校训与校歌,让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地团结在一起,让学校成为大家心目中永远神圣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