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
这周末,萌萌全家进行大扫除。小轩、可可都来帮忙。不过萌萌今天的心思可没在劳动上。她边干活边想着去划船的事。
不料,一个不小心便闯了祸。爸爸最喜欢的大花瓶被她打碎了。萌萌一下子愣在了那里。她想:“这下闯大祸了,爸爸一定会骂我的!”爸爸一向比较严厉,想起爸爸接下来要拉长的脸,萌萌手忙脚乱地逃离了现场。
眨眼到了吃晚饭的时间,爸爸妈妈见萌萌没有回来,便分头去找。妈妈在小花园里发现了萌萌。她正和小伙伴们玩得不亦乐乎。
“萌萌,回家吃饭了!”妈妈柔声叫她,但萌萌不敢回家。
“今天是淘气的小轩打碎花瓶的。妈妈,咱们今天能不能晚点回家呢?”萌萌央求妈妈。
妈妈早看出了她的心思,便告诉她:“今天打扫卫生,你是咱家做得最好的,你爸还一直对你赞不绝口呢!此外,你爸爸最近一直嫌那个花瓶大,摆到哪都占地方,这下好了,家里显得不那么挤了!你爸爸说早就想扔了。不过呢,以后劳动的时候要注意啊!”萌萌听了妈妈的话,羞愧地低下了头,她想:“我以后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当她回到家时,爸爸并没有训斥她,而是说:“萌萌,把碎片打扫干净吧,否则扎到脚就不好了。”
萌萌飞快地去拿扫帚和簸箕。从此她无论是劳动还是学习都变得细心了。
萌萌妈妈的处理方式可以说是明智的,她没有因为孩子闯祸而愤怒,也没有让孩子承受闯祸后的恐惧,而是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让孩子记住“前车之鉴”。
而现实中很多妈妈每每发现孩子的错误,不分青红皂白,便冲着孩子大喊大叫,甚至对孩子拳脚相对。事实上,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因为人们的情绪判断遵循“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孩子记住了当时的恐惧,而忘了对错误的判断与反省。
所谓的“情绪判断优先定律”,即指情绪会优先于理性,影响人们的判断。无论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都会首先影响到人的行为。当孩子闯了祸之后,他心里其实很痛苦,很内疚。在这种糟糕的心态下,妈妈的打骂对他来说,只会让他感到反感,他会觉得妈妈并不爱他,爱的是那些已经损失的钱和物。在这种境况下,他根本就无心改正错误。暴力教育从来就不会让孩子变得顺从,也不会让他变得聪明和懂事,只会使他走向堕落和消沉。
所以,妈妈在与孩子交往过程中要学会“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比如在孩子处于不愉快状态时,他就会将所有外界信息“拒之门外”,这时妈妈无论说什么,他都很难接受。但是,如果妈妈先处理体谅孩子的感情,宽容和安慰孩子,先处理好他的情绪,使他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下,那么问题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解决。
中国人历来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这种粗暴的家教方式只能摧残孩子的心灵。从表面上看,打骂可以使孩子暂时克服自己不正确的欲望和控制不正确的行为,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弄不好还可能使孩子养成说谎的毛病,变得阳奉阴违,父母面前不做、背后做。同时,打骂会污辱孩子人格和扼杀孩子个性,还容易使孩子丧失自尊心,失去生活支柱,逆来顺受,畏首畏尾。那些被打骂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已看不见他们身体上挨打的伤痕,但在他们的内心,仍然保留着幼年时挨打的痕迹,这些痕迹会造成孩子的不自信、缺乏安全感等后遗症,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和人生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打骂孩子造成终生遗憾的事情时有发生,孩子不堪忍受打骂上吊自杀的有之,离家出走的有之,父母失手打死孩子的有之。事实证明,“打是亲,骂是爱”是最大的谎言。教育孩子只能说服,不能压服,只能用爱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打骂教育,是一种畸形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的家庭中,应该避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