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抽象是哲学思维的基础
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为什么这么说呢?西方哲学诞生于古希腊,古人仰望星空,开始思索世界本源的问题,从具象的“水、火、气”到毕达哥拉斯的“数”,类似于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再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以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哲学的发展史就是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史。
这种把抽象概念作为世界本真的看法,也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柏拉图认为,所有用我们感觉感知到的事物都源于相应的理念。
在《理想国》第七卷中,柏拉图提出了一个非常经典的比喻——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如图1-2所示。
图1-2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
洞穴之喻的内容大致如下。
请想象一下:你从一出生就被链条绑在洞穴里,眼睛只能盯着前方的墙,墙上有一些影像可看,你可以听到从墙上反射回来的、仿佛是那些影子彼此在说话的声音。你的全世界就是这些看起来活生生的影子,除此之外,其他东西对你来说都不存在。你被囚禁在幻影的世界里。
现在你的链条被解开了,你转过头来——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你第一次看到三维空间的、立体的物体,而且你也看到那堆制造影子的火光——之前你一直以为那些影子是真实的东西。如今你发现,原来有人拿着一些无生命的雕像走来走去,制造出墙上的影子,他们彼此谈话,让你一直错以为是影子在讲话。也就是说,你过去一直把雕像的影子——也就是仿像的仿像——当成真实的人类,因此是双重的认知错误。现在你看穿了洞穴里真实的情况。
然而你还没理解到,你是处在洞穴里——直到你看到另一道光,那光远比洞里的火光更加明亮,你顺着那道光往洞口走去,走到日光里。一开始你因为强光什么也看不见,你的眼睛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耀眼的阳光。你感到眼睛在刺痛。然而你逐渐看到了东西,那种清晰是你从来不曾体验过的。
直到此刻你才恍然大悟,你先前住在幻影世界里。你想要走回山洞,对其他囚徒讲述你看到怎样的光亮,然而当你走进山洞,只看到一片漆黑,你的眼睛几乎无法辨认墙上的影子。其他的囚徒以为你精神不正常,把你当成口出狂言的疯子,醉心于旁人无法理解的世界。
这个比喻一方面在隐喻真理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另一方面在说我们每天可以触碰的、可见的物质世界只是表象,背后的“理念世界”才是本真的东西。
柏拉图认为具体事物的“名”要比事物本身更真实,比如具体的一头牛,有大有小,有公有母,颜色、性情、外形各自不同,因此我们不好用个体感觉加以概括。但是这些牛既然都被统称为“牛”,则说明它们必然都源于同一个“理念”,即所谓“牛的理念”或者“理念的牛”,所以它们可以用“牛”加以概括。尚且不论“理念世界”是否真的存在,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我们的思考、对概念的表达都离不开“理念”,离不开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