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淮南子》的独特性
流传至今的每一部文化经典都有它的独特之处。认识《淮南子》的独特性对于把握其思想主旨与现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淮南子》的独特之处首先表现在其成就源于文化与政治的对话,在政治与文化博弈的基础上形成思想主旨杂糅、不确定的特征。
先秦时期的很多思想家都关注政治问题,他们围绕特定的政治主张著书立说、争鸣论辩,希望统治者能关注其理论蕴含的现实合理性。然而,这些思想家要么是独立的知识分子群体,如庄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要么是没落的诸侯王室后裔,如孔子、屈原,要么是诸侯王的臣子,如惠施、老子。总的来说,诸子更多的是学术身份。即使他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处身于政治圈群,但对于当时政局的变动和走向并没有表现出直接、独特的影响力。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别作为政治圈群,不仅数量多,而且所处地域相对分散。在当时,政治群体之间的权力与话语权,集中于诸侯王与政权核心的官僚阶层,他们以武力影响牵动政局,政治群体之间的对抗引导社会发展的主要走向。相对来说,学术群体、思想文化难以对政治变动产生直接的干预作用。先秦的思想家们身处政治圈群之外,百家争鸣则主要是政治多样化期间文化领域出现的短期繁荣现象。这一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以多元方式协同共存。尤其是在战国中后期法家与秦国政治的深度融合之前,纵使思想家们关注政局,积极为诸侯王献策进言,但很少能做到直接干预政治,更无从引发统治核心对文化威胁的忌惮之心。
《淮南子》的作者则不同,他们是以淮南王刘安为核心的淮南学术群体。就政治背景而言,西汉的建立意味着政权的统一和中央统治者绝对领导权威的建立。刘安所在的淮南国则只是统一王朝治下的诸多封地之一。就政治从属关系而言,淮南王刘安对中央统治者具有顺从、臣服的现实必要性。然而,当时的现实状况是,诸侯属国可以独立管理本国事务,甚至立法、经济等都独立于中央。这样的权力设定为诸侯政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关系埋下隐患,使诸侯王的势力对中央统治者的权威构成一定威胁。因此,中央对诸侯国的政治猜疑就会在其间滋生,诸侯王因其政治身份与实际影响力而难以消解中央统治者心中的忌惮与不安。他们如果关心政治就会直接引发本国与中央的政治对抗;如果过于醉心学术,在思想文化领域名气太大,同样会引发政治危机。刘安就属于后者。
刘安的父亲因政治谋反而亡。刘安本人深知自己在政治方面的过多有为潜藏政治危机,所以没有显现其在政治方面的热情,而是醉心于文化,潜心于学术,擅长辞赋、音律等。刘安的文人特质与思想才华吸引了一大批宾客前来投靠,形成了淮南学术圈群,宾主共同完成了《淮南子》一书。在编纂《淮南子》的过程中,主持人是刘安。刘安在把控《淮南子》的思想主旨时对道家主要持肯定与赞赏的态度,对其他派别的思想则进行批判性与选择性的继承和发展,在其基础上形成了对先秦诸子的思想杂糅,奠定了《淮南子》的杂家特质。
刘安身处淮南国的政权核心,该位置既是中央政治的边缘,也是中央统治者警惕的重点所在,所以,政治中心与政治边缘的身份转换、思想对抗,构成了《淮南子》中杂糅不定的理论立场。这种阐发思想的多样化立场转换在秦汉诸子思想中是独一无二的。
《淮南子》中时常转换的理论立场,决定了其中部分思想在自由崇尚与秩序维护之间游移。要推崇自由就无法绕开老庄代表的道家思想;要维护秩序则必须持守儒家的仁义道德,支持法家的法治理念等。这样,《淮南子》中提倡的自由就成为建立在政治约束基础上的相对自由,而其所持守的制约理念往往透着道家的宽容政治理想。
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道两家,二者在《淮南子》中实现了政治理论维度的调和,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先秦儒道的全新政治思想。汉初政治理念以道家思想为尊,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想都沿着儒道互补的路径延续。儒家以外在约束、直观引导的方式显现,道家则隐于不同个体的思想意识深处。儒道思想刚柔并济、阴谋与阳谋相佐,这种处事的方法意识隐于朝堂、隐于市井、隐于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精神空间。就百家思想综合杂糅的政治文化发展史来看,《淮南子》是这种政治意识的开端,具有独一无二的政治文化统领价值。
不少学者认为《淮南子》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刘安与中央统治者的矛盾,著作把自己的作者们推向生命尽头。这显然不是《淮南子》作者们的初衷。一方面,也许刘安在著书之初主要希望满足自己在学术思想领域的野心,同时,以维护汉初黄老道家政治理念来向中央统治者示好。所以《淮南子》中显现出格局宏大、思想包容繁杂、肯定道家思想等特征。透过《淮南子》及其作者的历史命运可以看到政治忧患下的学术发展复杂性。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刘安的政治进路在其有生之年就已经覆灭,但其文化进路却绵延繁盛两千多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政治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独立性。可以说,是特定的政治生态成就了《淮南子》,同时,《淮南子》与政治沿着各自不同的路径发展。因此,《淮南子》体现的政治与文化的独特关联性,成为后人透视政治与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经典范本。
《淮南子》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其史料价值上。《淮南子》的内容包罗天地万象,在综合先秦学术思想的同时,对当时社会上的天文、地理、物理等方面的科学知识都有记载。对于《淮南子》的作者来说,引入这些知识是为了阐述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人而言,这些记述在帮助人们认识《淮南子》中的思想哲理之外,还能让人们知道当时社会的科学发展状况。《淮南子》中记载的科学知识都是重要的原始素材,对于后人了解汉初的科学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例如,对于指导农业发展的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早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典籍中就有提及。然而,现代社会所沿用的完整二十四节气究竟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则没有明确的先秦记载。通过读《淮南子》我们可以知道,原来在西汉初期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其中还提到了二十八星宿、干支纪年法等天文知识,它们为后人了解汉初天文学的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依据。
再如,人们要想了解古代地理学的发展离不开考究相关古代典籍。在《淮南子》之前,有关地理知识的典籍主要是《山海经》和《尚书·禹贡》,其中《山海经》是记述神话传说的古籍,对历史地理的记述具有不确定性。《尚书·禹贡》是战国文人伪托大禹所作的地理知识篇章,其中许多地理知识缺乏相关的历史印证。《淮南子·地形训》中的地理知识是对二者的补充和发展。汉初文人的学术理性升华与地理知识的历史变迁,使得其中对于地理知识的记载具有重要的科学史料价值。如,对于黄河源于昆仑山、长江源出岷山的记述,华山盛产黄金、美石的记载,这些史料对于地理史的考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其中还提到了医药、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如天雄、乌头、磁铁、朱砂、硫黄等物质及其相关性能。这些在本书后面的相关篇章中会有详细的列举和说明。
总之,秦朝历时短暂,其文化生态也相对紧张。繁荣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在历经秦朝的传承坎陷之后,在汉初的温和环境中具备了总结、归纳、反思与延续的可行性。而相关史料记述与传承发展就集中表现在《淮南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