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范式的确立

多年之后,我们反观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审美规范,会认为那是顺应中国现代社会剧烈动荡建构起来的艺术准则。它是在中国现代紧迫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具有社会动员力量的审美理念,在20世纪上半叶,这样的理念还是植根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学的启蒙价值观,只是一步步地为时代情势推动而走向激进化。到了延安解放区,因为战争动员的需要,现实主义被赋予了更直接的政治内容。很显然,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战线是在延安革命文艺实践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一套体制,毛泽东1942年的《讲话》无疑是革命文艺观念完整建立的标志和纲领,由此看来,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史就要从这一《讲话》发表为肇始。 《讲话》既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革命文艺运动的总结,也是中国革命文艺开辟未来的指南,它强有力地引导中国文艺家进入革命文艺实践。从中国文艺家的主体世界观的改造,到深入生活的创作过程,再到文艺作品创作、发表和传播的阵地,最后到文艺批评的价值确认(肯定或否定),都可以看到《讲话》的全面影响。但是,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展开的所有批评/批判活动中, 《讲话》并非一个随时直接出场的教条手册,而实际上是隐含在现实主义后面的精神实质。现实主义一旦是作为真实在场的理论信念,它所包含的意义就要比《讲话》更为复杂。现实主义即使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发展中,也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文艺思想(以《讲话》为本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五四启蒙文学的遗产。这三方面内容的经常博弈,决定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走向。

我们要审视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起点与展开方式,就要看现代左翼文艺运动建构起来的现实主义理论,如何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讲话》)引导下,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结合,走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的路径。历史既然如此选择,无疑有其必然性,但在梳理历史时,我们还应看到重要的历史文本,它们最终提供了我们理解历史的线索,从中可以看出少数的代表历史理性力量的批评家所起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