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来时之路
如今,患有多种疾病的张桂梅已经64岁,双手贴满膏药,右胳膊已经不能完全伸直,走路小步蹒跚,就连从椅子上起来和坐下都要人搀扶。可她每天都在学校守着她的学生们,有时在教室,有时在操场,有时就坐在一把破旧的藤篾椅子上,静静地看着她的学生们。
大多数普通人的64岁是什么状态呢?这个年龄的女性早已退休好多年。作为教师,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人到码头船靠岸,头发花白离校园,领着退休金,颐养天年。闲暇时到城市的公园逛逛,跳跳广场舞,含饴弄孙,享受儿女承欢膝下的人间烟火之乐。随着岁月流逝,然后平静老于户牖之下。
但张桂梅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一个真正的师者的理想是什么?让我们沿着时光回溯,寻找大地给出的答案。
1957年6月,张桂梅出生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
那个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大家都胸怀理想,目光炯炯,热情激昂,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
张桂梅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小时候,她经常听“铁血孤军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故事。一个个英雄人物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这些抗日英烈的英勇事迹常常听得她如痴如醉。
抗日联军的《露营之歌》:“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奋进激昂的旋律、振奋人心的歌词让年少的张桂梅心潮澎湃。
小时候,她还特别爱听“八女投江”的故事。
“1938年10月,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乌斯浑河,以冷云为首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兵,为使部队主力迅速摆脱敌人的攻击,主动吸引日伪军火力,却被敌人重重围困在河边。最后,弹尽粮绝无路可退,她们面对日伪军的威逼利诱,誓死不屈,毁掉枪支,挽臂走向江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年少的张桂梅泪光闪闪。
除听革命故事外,她还找来了《红岩》《青春之歌》《咆哮的松花江》这些红色图书阅读,书中革命人物的勇敢坚强精神鼓舞着她。她最爱读《红岩》,前前后后,也不知读了多少遍,每读一遍都会受到巨大的鼓舞和灵魂的冲击,往往读得热泪盈眶。她最喜欢《红岩》里的人物江姐,危难时候,江姐那视死如归、宁折不弯的革命气节让她佩服得五体投地。
那是个以梦为马的年代,大家对物质生活没有奢求,吃饱穿暖就行;没有攀比浮躁之风,人人怀揣梦想,心中似有一团火在熊熊燃烧,大家生活得简单质朴却又崇高豪迈。
追忆逝水年华,年少总是快乐而美好的。
少年时,即便生活再贫苦,遇到少先队集体活动的重大日子,张桂梅也会穿上白衬衣、白鞋子,胸前飘荡着鲜艳的红领巾,在老师的带领下,迎着早上初升的太阳,一路唱着高昂的革命歌曲到烈士陵园去敬献鲜花。
伙伴们的小脸兴奋得粉嘟嘟、红扑扑的,大家无忧无虑地走在林荫道上。
下山时,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大声唱着红色经典歌曲。大家唱得兴奋,越唱声调越高,嗓子干哑,小脸涨得通红,声音也唱走样了。老师佯装生气地说:“哎呀,你们起高了,重来!重来!”大家嘻嘻哈哈,一片银铃般的笑声在路上回荡。
到公园里玩,大家又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地听我们愉快歌唱”。
孩子们如祖国的花朵迎风绽放,阳光透过树叶,筛碎成斑驳陆离的光影投在他们年轻的脸上,水面闪烁着盈盈的波光。
都说时间是个魔术师。时间流逝,曾经的纯真和美好一点点远去,生活的画卷徐徐向她展开,呈现了现实的多面和生活本真的样子。
如今,64岁的张桂梅对家人、对少年时代的很多记忆,停留在了时光的远处,永远地存储在记忆的深处。
与大多数人相比,张桂梅命运之起伏,让人喟叹。
临近初中毕业,母亲去世,如天空中飘过来一大片乌云,遮盖了她本无忧无虑的时光。好在哥哥姐姐特别宠她,渐渐冲淡了她少年丧母的忧伤。
1975年12月,年轻的张桂梅响应党的号召,随姐姐从遥远的黑龙江来到云南支援边疆建设。18岁的张桂梅听着响彻云霄的广播,在红旗漫卷、锣鼓喧天中,不远千里,来到云南省中甸县支边。
中甸,现在除云南本地人外,大多数人对这个词比较陌生。中甸就是今天的香格里拉,这里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香格里拉位于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1933年英国作家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展现了一块永恒宁静的土地,那里雪峰高耸,庙宇深邃,森林环绕,牛羊成群。后来,人们发现书中描绘的“香格里拉”与中甸惊人地相似。在中甸的藏语里,“香格里拉”意为“心中的日月”,代表着藏民向往的理想境界。2001年,中甸县改名为香格里拉县。2014年,香格里拉县撤县设市。
当然,就风景来说,中甸县有空旷苍翠的草原,有怒放的粉红色杜鹃,有神秘幽静的寺院,有熠熠生辉的雪山,的确美不胜收。但这里海拔高,气候寒冷,空气稀薄,交通闭塞,生存条件十分艰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甸一带都是偏远、荒凉的代名词。很难想象,一名18岁的东北姑娘,要在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与北方迥异的地方落地生根,要付出多少努力。
雪上加霜的是,到云南后不久,张桂梅的父亲也撒手西去。身世浮沉雨打萍,在凄风苦雨的偏远之地,她的身心遭遇了巨大的打击。
年轻的张桂梅没有被生活的苦难击倒,她把所有的磨难装在了心里。在中甸县林业局工作期间,无论是在林场团支部工作,还是在局机关任文书、团支部书记和妇女主任期间,她的工作都非常出色。
满腔热情爱边疆,一生扎根做贡献。现实的生活,让她只能将个人的艰难悲苦放在一边,迅速调整身心,全情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张桂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有些偶然。1983年,由于中甸县林业局职工子弟学校缺教师,聪明好学、爱动脑、有文化的张桂梅被选调到子弟学校当老师。从此,她走上教育道路,与黑板、书本和学生相伴一生。
子弟学校,是20世纪教育现象中的一个独特存在。当时,职工人数比较多的单位一般都办有子弟学校,目的是让职工子女上学方便。
子弟学校,大多条件较差,管理也比较松散。老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
那个年代,教育没有那么高的关注度,教好教差没有人太当一回事。所以,子弟学校有的老师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应付了事。
但张桂梅绝不这样,她给自己定好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严格要求自己,把“当教师就要当最好的教师”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张桂梅一边教学,一边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对每一个学生尽职尽责。她努力学习为师之道,不断充实丰富自己。
为使自己更专业,更好地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1988年,张桂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丽江教育学院中文专业学习深造。
丽江教育学院的专业学习让她的教育视野得到拓宽。3年的学习为她的专业素养和教师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她有近5年的从教经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她更能理解学生的需求,更能做到学以致用,也更加透彻地理解了韩愈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句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