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和天赋
奥普拉·温弗瑞从家境贫寒走到生活富足,她的故事是多少人耳熟能详的励志传奇。20世纪50年代,她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农村由祖母抚养长大。这个非洲裔女孩在儿童时期遭受过不幸,但是依旧坚强成长,成为北美第一位身价数十亿的非洲裔亿万富翁。人们提到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性时,她总会位列其中。
幼年时期,奥普拉的家庭一贫如洗,她甚至穿不起裙子,而只能披着装土豆的麻袋蔽体。她还讲述过因为没有洗衣机,祖母只能在大锅沸水里清洁衣物。奥普拉经历了动荡不安的童年,她的监护人如走马灯般更换,成长环境中唯一不变的是她要随着监护人的更换而更换居住的地方。她的监护人从祖母换到母亲,然后是父亲,随后她又回到祖母身边。奥普拉拥有一个糟糕透顶的童年。
除了生活颠沛流离,奥普拉还必须克服诸多情感问题。她的妹妹因为皮肤不像奥普拉那么黑,所以是母亲最为喜爱的孩子。她的母亲是有钱白人家的女佣,常让奥普拉睡在门廊里,而她和奥普拉的妹妹则睡在屋里。更可怕的是,奥普拉年仅9岁就遭受非人对待。自那之后,她开启了一种混乱的生活模式,一直持续到她十几岁的时候。
你可能对她悲惨的童年有所耳闻。除非与世隔绝,否则你也一定听说过她颇具传奇色彩的成功经历。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明显的劣势,奥普拉是如何实现翻盘、功成名就的呢?
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早年生活如此悲惨的年轻非洲裔美国女孩跻身地球上最有影响力名人的行列?据称她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仅凭一己之力就为奥巴马争取到将近一百万张选票。
在分析某人的成功时,我们绝不会只找到一个因素。然而,在奥普拉的案例中,最为突出的是她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从某种角度来讲,她是天才儿童。
在奥普拉3岁的时候,祖母就开始教她阅读《圣经》并且定期带她去教堂。在教堂,人们称她“传教士”,因为她有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能够一字不差地给教堂的会众背诵《圣经》。
不经意间,奥普拉逐渐学会了那些让她能够抓住观众注意力的技能。她的祖母和父亲会开车带她到周边的每间教堂为大家演讲。会众争先恐后地听这个说起话来仿佛领袖一般的神奇孩子演讲。
奥普拉说:“我8岁就成了出色的演讲者。当地每次妇女团体的聚会、宴会、教会活动,我几乎都会上台发言。”
因为令人惊叹的阅读能力,学校允许她跳级。父亲定期带她去图书馆,她乐此不疲,在图书的海洋中可以避开生活的严酷与创伤。
奥普拉在图书馆里度过了漫长的时光。她撰写读书报告,前往教堂布道,面对成百上千人发表演讲。这些经历磨炼了她的公开演讲才能,这是大多数孩子从未有过的经历。即便有这样的经历,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天赋和意愿去充分利用。
奥普拉不满10岁就已经在坚持阅读和演讲。她迅速积累了1万小时的练习时长,而且她通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依旧在继续。她在一次公开演讲比赛中获胜,赢得了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她17岁参与广播节目,不是实习,而是享受全额工资。最终,她成为全国性电视节目的联合主持人。
奥普拉为何能够成功?没错,努力工作和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练习。但是,她的成功中依旧存在运气成分。她拥有出众的天赋,并且后天愿意继续拓展提升,监护人和老师给予的鼓励也促使她的天赋得以绽放。因为没有得到母亲的关注,她转而在教堂、广播节目以及随后的电视节目中寻求公众的认可和关注。
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奥普拉一样,天生就拥有非凡魅力和沟通技巧。不是每个人的祖母都会从孩提时代就孜孜不倦地教孙子孙女读书。不是每个人的父亲都会定期带孩子去图书馆或者愿意开车带孩子去给他人演讲,从而培养孩子这方面的才能。而且,不是每个人都像奥普拉一样拥有符合自己兴趣的各种机会。
除了出众的读写能力和演讲技巧,奥普拉的日间电视节目大获成功的秘诀也包括她善于共情,富有怜悯心,为节目注入丰富的情感,这是她在伤痕累累的童年培养出的能力。奥普拉动荡不安的童年让她能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转化为发自心底的共情,她还锻炼出了超高的情商。奥普拉的例子证明了一个重要的理念,这个理念也是本书的核心:每一种劣势都有与之对应的优势,反之亦然。你所处的环境和所具有的不公平优势,无论乍看之下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是一把双刃剑。
奥普拉的生活有着完整的记录,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她的生活经历与成功之间的联系:如果没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她便不会有今天的成就。能否获得这种天赋以及父母是否进一步培养我们的天赋,是我们无法控制的,因此这属于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纯粹依靠运气。
举奥普拉的例子,是为了澄清我们所说的运气的含义——并非总是指正向的“幸运”。奥普拉经历过艰难困苦,那段生活与她后来的幸福生活密不可分,两者的结合让她有了今天的成就。这就是运气。同样,仅有运气是不够的——关键是她对待这种“运气”的方式,她选择利用生活中的偶然因素,锻造她的雄心壮志,促使她大胆追梦。
说到天赋方面的运气,另外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泰格·伍兹(Tiger Woods)。伍兹的高尔夫天赋很早就被其父亲发现,因为伍兹在还不会走路的时候就会挥舞高尔夫球杆了。两岁的时候,伍兹就出现在电视上挥杆击球,被誉为高尔夫神童。3岁的时候,伍兹打出了9洞48杆的成绩,一个对于成年人来说也是值得钦佩的成绩。确实,他的天赋和父亲的培养让他拥有非凡的职业生涯。
最近,鼓吹天赋并不存在的励志书和视频大行其道。这些书和视频的作者认为,所谓天赋纯粹是因为努力工作、不断实践和投入“1万小时”。
胡说八道。
前面的例子说明,与生俱来的才能绝对存在。对于极度成功的人来说,这种天赋是他们培养技能的基础,并且通过1万小时的练习将这种天赋转换成自己的“超能力”。
沃伦·巴菲特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也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人。他把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多次幸运的选择和与生俱来的才能:“我运气很好。我出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生在美国可不是我能决定的!在某些方面,我还继承了一些不错的基因……就我而言,我特别擅长配置资本。”
巴菲特明确地表示自己出生的地点和时间以及自己在资本配置(投资)方面的天赋是自己成功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完全不受他的控制。随后他说:“拿我自己来说,我出生在1930年,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她们非常聪明,充满干劲,但是没有我这样的机遇……如果我是非洲裔,那么我的人生轨迹会不同。如果我是女性,那么我的人生轨迹也会不同。”
所以,巴菲特非常幸运,天生的肤色和性别使其受益颇多。
巴菲特是否有努力工作?他是否经历了1万小时的锤炼?当然,他确实有努力工作,也投入了1万小时。
勤奋确实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天赋而不努力时,勤奋确实能击败天赋。但是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为你的人生火箭注入升空的燃料。
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巴菲特会如此努力地工作?答案是因为他天生就对投资抱有亲切感。换言之,他喜欢投资。某人在某件事上“有天赋”,或者在做某事方面有与生俱来的才能,可以理解为他们喜欢参与某事,进行实践并且为之着迷。这些人特别喜欢自己的事业,为之着迷,所以才会如此努力。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说你必须找到你热爱的事业。正是因为热爱,奥普拉才能成为“脱口秀女王”,伍兹才能拥有光辉的职业生涯,巴菲特才能成为“股神”。几乎每个成功的人都是如此,例如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以及理查德·布兰森。
这些人取得了从统计学上讲概率微乎其微的巨大成功,究其原因:有着出众的运气禀赋并且辛勤工作——通常辛勤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易如反掌,因为他们不仅具备这方面的天赋,而且对其充满热情、异常着迷,所以他们乐于为自己的事业付出时间。
巴菲特说:“我有幸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没有比这更幸运的了……每天早上上班的路上,我都会兴奋地跳踢踏舞。”
根据2017年的盖洛普民意调查,全世界85%的工作者在接受匿名调查时承认讨厌自己的工作,这与前述的成功人士形成鲜明对比。报告称,“世界上有许多人讨厌自己的工作”。在英国,只有17%的人热爱自己的工作。
并非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从事热爱的工作,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或者有何种“才能”。正如本书随后会讨论的,关键在于试验和专注于能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事情。这样你就能找到具有价值的工作(无论是创业还是为他人工作,只要是能让你得到报酬的事情)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过多地谈论运气因素可能会让人觉得我们是失败主义者,或者觉得这样的想法令人灰心丧气,因为这与现代人秉持的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掌控的信念存在巨大冲突。
其实公平这个概念也会令我们惴惴不安。埃文·斯皮格尔天生就坐拥如此巨大的不公平优势,拥有极高的社会经济地位,难道这公平吗?有人甚至会认为奥普拉天生就活力四射并且拥有令人艳羡的天赋,这难道公平吗?
生活并不公平。
生活充满了随机事件或者不合理的安排,无法准确地给每个人分配均等的资源。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相同的机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我们必须对他人和自己保有同情心,因为生活可能到头来并不像我们期冀中那般美好。
接受这个观点常常需要花费一些时间,部分原因是,唯能力论的错误观点普遍存在,许多人认为只要努力工作并且具备相应的能力就能获得成功。
相信我们生活在一个纯粹的唯能力论的世界里是非常危险的观点,这种想法会给人生注入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一种“应得”感。哲学家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明确指出: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如果遇到一个穷人,人们会称他是一个不幸的人,换言之,他是一个没有受到好运眷顾的人。现如今,特别是在那些相信社会已经转型为唯能力论社会的地方,例如在美国,如果遇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人们会不友善地称他为“失败者”。
这种观点害人匪浅,恰恰导致了发达国家的人们的各种担忧与地位焦虑。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心理健康问题横行,包括抑郁症、焦虑症,有人甚至选择自杀。部分原因就是,我们极度渴望过上报纸、杂志、网站还有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的那些富人和名人的生活。模特的照片不仅打光专业、角度拿捏准确,还要经过Photoshop处理。看到这样的照片,我们会因为相形见绌而感到自卑,面对创业界的名人和其他商界名人,我们也会有相同的感受。
当然,这些名人的成功故事会让我们受益良多。但是,只要足够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这种深植于我们脑中的想法会让我们因为无法达到这些名人的高度而感到深深的内疚。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倍感压力、身心俱疲已是常态,我们需要照顾好自己,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外部世界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非常狭隘,为了我们自己,我们在定义成功的时候必须摆脱这种束缚,才能找到幸福。我们会在本书的第三部分讨论“动机”,并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
有些人经常会读到或者看到励志的和激励他们的内容,他们已经习以为常,让他们承认运气因素的存在及其所具备的力量可能非常困难。他们认为纯粹通过努力,就能“强行”获得成功(而结果往往是幻灭)。励志类和商业类书籍应该探讨的内容是如何掌控生活。但是对于出生时间、度过怎样的童年、早期教育的质量这些内容,我们又怎么可能掌控呢?
对于这些事情,我们全部无法掌控。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结合两种视角去看待世界——一方面,经济上的成功是通过努力获得的;另一方面,经济上的成功也是由于偶然的好运。我们既相信努力工作会有回报,也承认运气会发挥作用。我们需要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找到平衡。
把这两种思维模式作为工具放入你的心理工具箱中:有的时候,你可以唤醒信念,相信自己拥有塑造未来的力量;而有的时候,你又可以从时运、运气和命运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业已拥有的一切心存感激,避免因为结果不尽如人意而心灰意冷。
从统计学角度讲,那些取得巨大成功的人们都是异类。如果你想避免崇拜巴菲特、奥普拉和扎克伯格们,想避免相信那些没有取得成功的人就是生活的失败者,想避免认为他们的结局是咎由自取,那么第二种思维模式(相信命运和运气的作用)可以发挥作用。它有助于我们产生同情心,并帮助我们在获得成功时避免傲慢和自以为是的优越感,也有助于我们在看到别人比我们更成功时抵制自卑感和嫉妒心。
统计学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在其著作《随机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中写道:“普通的成功可以通过技能和劳动来解释。巨大的成功则可归因于(统计学上的)方差。”(塔勒布称运气为“方差”。)我们必须牢记所有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如果事到如今,你依旧无法认同我们的观点,那么不如思考一下:你的身边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辛勤工作,却依旧无法摆脱对生计的忧虑?
或者,反过来讲,你的身边有多少人功成名就,却根本配不上自己的成就呢?有很多能力平平者同样取得了成功。我们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老板力不胜任,有时其所作所为对公司甚至弊大于利,而员工依旧要为他效力。
切记,运气本身其实并无对错。实际上,大家都喜欢好运。我们希望你也能拥有好运。(而且,奇怪的是,有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做某些事情来提升自己的运气,后文会详述。)如果我们忽略了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好运、机缘巧合或者恰逢其时、恰逢其地的机遇,那么我们就无法准确地认识成功的条件。如果意识不到运气的真正力量,我们就会变得愤愤不平、消极颓废,始终困惑于为何终生努力工作却无法实现心中目标。
同样,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辛勤工作的作用,认识不到我们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可能会变得尖酸刻薄,被无能为力的受害者心态所折磨。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再也无法寻找自己的优势,而是纠结于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
现实是,成功是大量不同因素、时间、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公平优势这一概念和MILES框架(参见第5章)可以帮助你弄清楚应该关注什么内容并规划出自己的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你决定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我们希望教会你如何聪明地工作。我们希望无论是在创业过程中,还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从现在开始,你都能占据强势地位,以自己的不公平优势为基础开展工作。
如果你已经努力良久,渴望获得成功,但是目前仍旧没有实现目标,那么你可能并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不公平优势。
如果你决定孤注一掷,投身创业浪潮,那么找到和利用好自己的不公平优势可以大幅度增加成功的机会。
如果你身处大型组织,希望保持组织的主导地位,提升市场份额,推出全新产品并且与时俱进,那么你也必须了解并利用好你个人的不公平优势,同时作为组织战略的一部分,你个人的不公平优势也可以成为组织的不公平优势。
换言之,不公平优势的形式多样,可以在你的职业生涯或者从商道路的每个阶段为你助力。了解不公平优势,提升不公平优势,利用不公平优势,是聪明工作最有力的方式,也是为成功增添筹码最有力的方式。
但是话说回来,我们所说的“不公平优势”到底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