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灰度创新是制造结合部的联合创新
浩瀚的工业史见证了大量的创新发生在生产过程以外的体系中,并推动了工业一代又一代的发展。这其中,有一种创新是由制造工厂与上游、下游企业联合完成的。这种围绕着制造业结合部而产生的创新,可以称之为“灰度创新”。
它意味着,一个制造企业需要通过知识交换,不断地与它的外部组织相互结合,最终发展成为创新共同体。
灰度创新是一个关于产业链联合创新的理论,它探讨了制造企业如何对外进行联合创新。灰度创新同样带来很大的影响。制造企业在工厂现场与外部结合形成的巨大创新力往往无法以专利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些创新,因此它的贡献也被大大低估。实际上,这其实是企业家创新的一块重要阵地。
从微笑曲线的价值演化来看,灰度创新是结合部的创新。它不是发生在企业内部,而是发生在企业之间、组织之间,甚至扩展到整个产业链的相互协同与组合(见图1-2)。
图1-2 灰度创新的曲线
灰度创新的发生处属于交叉地带,是企业之间的结合部,呈现灰度特征。这是一个富于创造力的结合部,无论是制造与上游设计的结合,还是制造与下游用户的结合,生产的现场、轰鸣的机器都为创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这里作为结合部的制造创新,既有源头研发创新、正向设计,也有用户迭代的反向推进。
灰度创新属于创新银河星系中一颗不太闪亮的恒星。它不像源头创新那么光彩照人,而是呈现出“灰度”的隐蔽性和低感知度,因此也不太引人注意。这也导致了中国制造的真正价值可能被学术界严重低估。
随着全球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产品各个生命周期的阶段被划分得越来越细。很多部门之间开始出现裂缝,员工也变得越来越埋头于局部工作,从而可能就会形成一种系统性的缺陷。例如,工程师所做的设计可能被直接扔给了制造部门。而制造部门,也可以用细节无法制造的理由而把设计方案扔回去,从而造成了严重的设计浪费。技术工程化不足会导致创新链条断裂。这势必会困扰许多产业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其背后的原因,并不单单是分工的问题,而是这种切割会忽视灰度创新的价值。
中国制造的崛起并非仅仅是因为低价劳动力,也并非只是劳动力贡献较大而创新不足。实际上,中国在“万里现场、万国机器”的实践中通过对接“微笑曲线”的两头做出了巨大贡献。
灰度创新是产业链条上的联合创新。对于不同的产业,灰度创新的强度是不同的。即使是在同一个产业链条上,不同供应链(也就是主导型企业所形成的不同供应商关系)其灰度创新的强度和能力也不同。
灰度创新一般包括几个相互接龙的企业或者组织。例如,灰度创新包括组织Ⅰ、制造企业Ⅱ和企业用户Ⅲ(见图1-3)。这些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也可以进一步拓展形成“变形兔耳朵”,这个时候,就会形成无边界制造的联合,凝聚N 个企业创新力量的总和。这是一种基于供应链链条上的力量重塑,会呈现与传统创新模式完全不同的特点。例如,华为公司的灰度创新链条与苹果公司的灰度创新链条也会有所不同,虽然它们可能与同一家供应商合作。
图1-3 灰度创新的企业联合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不同产业的灰度创新强度存在着差异。而寻找一个产业中诸多平行链条(不同企业形成的)上的灰度创新之王,成为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寻找产业链条上的冠军。链条合力是未来制造的最大竞争力。只有企业之间联合组团,才会形成最大的合力。
灰度创新强调不同企业之间的联合创新,着眼于制造和产品设计或材料应用的结合部位,这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即使从代工发展的角度来看,用现有的制造技术去反推源头创新,吸收用户反馈的信息,也能沿着传统的制造代工向更高的价值曲线上游发展。在材料、设计、制造愈发走向一体化(未必一定要在同一个企业发生)的今天,这也成为各种创新模式中的重要选项。这意味着,外包或代工制造商的价值定位也需要重新挖掘。